fbpx
x

生起明覺智慧 以斷除我執和實執──佛法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二) (上)

(續上期)
 

我們的心每一剎那都在活動,難以輕鬆安定下來,很瘋狂、躁狂,我們和他人都因為心的迷亂和心不自主、不自控而受苦。

我們雖然擁有好些物質和財富,但是總是希望可以擁有更多,一直貪婪,於是便令到我們受苦。當他人獲得好名聲、財富、地位、遇到好的朋友時,我們卻往往很少會隨喜,反會生起嫉妒,於是我們又受苦了。我們辦事不成功,心願未能夠如意,於是便會覺得心灰意冷、氣餒、不快,所以我們又受苦了。我們做了一些好事,或有多少學問,又或者是獲得一些名譽、地位後,便會生起我慢、驕傲,思想顛倒,招來別人藐視、批評,接著我們又感到痛苦了。

即使我們一個人輕輕鬆鬆的停下來,但是自心往往總會跑到其他地方去,總會想起其他事情、情況,想去其他地方、希望聽到其他東西,心總是狂亂,無法安定下來。我們到了另一個地方的時候,又會擔心當地的交通問題、車馬費和將會遭遇到的狀況,於是整天都是這樣恐懼、擔憂,我們這狂亂的心根本是無法獲得快樂。當到達其他國家或地方的時候,我們可能未能適應新地方的氣候、食物、住處,又變得不開心,接著便想返回原居地或家裡,這些想法也令我們心不安樂。

總之,我們這一狂亂的心,無論擁有或沒有,走往他方還是留於原處,都不可以。無論何時,我們自心都是感到不可以、不滿意、不安樂,完全不會感到滿足、足夠或良好。

我們整天都十分辛苦地去工作,但是心依然還是那麼狂亂,還是充斥著各類的胡思亂想。我們不論到哪裡去,吃飯或晚間下班回家,內心總是想著過去、未來、現在,充滿許多希冀和疑慮,自心就是沒有辦法放鬆下來。

不單是這樣,我們晚上睡覺也會出現種種夢境,心也沒有辦法放鬆下來。

我們這個狂亂、充滿著妄念的心,有如山上的旗幡一樣,當有風吹過來的時候,便會擺動,我們心猿意馬,而身、語也隨著心一起躁動。

如果我們能夠調伏這顆心,訓練這個心,那我們便能夠較別人有更多的平安和喜樂。

我們的心對於好的事物會有希冀,對於壞的事物會有疑慮,我們自心經常都存有很大的希冀和疑慮。由於自心有如此大的希冀和疑慮的緣故,我們會嫉妒他人,也會為了自己的功德或學問而生起我慢,這麼大的希冀和疑慮的根本源於我們對於外境有貪著、執著。

例如擁有一件物件後我們便擔心會丟失、失去這物件。如果這物件丟失了,我們會感到十分擔憂。我們會有此擔憂的根本是因為對這物品有著很大的貪愛、執著,並且因而有苦受。而那麼大的貪愛、執著的根本便是源於對實有的執著,即是「實執」。

所謂「實執」是指,我們執著事物都是自身成立,又或者換句話說是,認為事物是自主地出現的。而我們用抽絲剝繭的方式便會找到實執的根本就是「我執」。

那為何會有「我執」和「實執」出現? 那是因為我們對於一切諸法的實性或實相不明瞭,亦即是所謂的無明。

那我們該如何斷除「我執」和「實執」?那便是需要在自心相續中生起無明的對治,換言之是生起與無明相反的「明覺智慧」。

所謂「明覺智慧」就是了知我們世俗的情況,或者是見到這一切種種顯現的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或者可以說是緣起而生,能夠如法證悟這一情況的話,那便是「明覺智慧」。

如果我們用正理邏輯分析眼睛所目睹的世俗諸法,便會發覺這一切諸法僅有顯現而已,但是並沒有如它所顯現的實性存在,那即是代表這一切諸法在勝義之中是不成立的。

我們以正理邏輯分析勝義的實性,便會發現一切諸法自身不成立,也是非自主成立,我們可稱為這種情況「無我」或「性空」。我們如何可以證悟這種「無我」、「性空」?那便需要透過「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來證悟。

所謂「聞所成慧」,便是我們於上師、善知識的座前求法,向他們請求宣說有關世尊佛陀所開示的佛經和後世智者所說的論典,當中這些經論有開示世俗諦和勝義諦的詳細內容,透過聽聞這些經論,並能夠明白當中的道理,通過這種方式而生起的智慧,我們稱之為「聞所成慧」。

但是純粹通過聽聞佛法是難以產生無顛倒、無錯謬的理解。為甚麼?由於佛陀的教言之中有很多不了義和了義、密義和隱義,因此後世的智者、具量大德如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蕯等等,寫了一些論典解釋那些佛陀的教言是不了義、那些才是了義,我們也需要學習這些論典。

尤其在是佛陀的教言之中,有關空性的教法是極為細緻和深奧,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很多正理邏輯的觀察、分析、思維、辯證,便十分難理解或在心中生起這些甚深法義。

我們研究、分析,觀察現實情況是否符合經論當中的開示,最後發覺再沒有甚麼比經論所講的內容更高深,或更秘密真理的時候,能夠如此這般透過經論的聖言量、自己的正理邏輯,以及觀察現實情況對照,來肯定經論所講的內容是真確的,這樣生起定解的話,我們便稱之為「思所成慧」。

那麼是否生起定解便足夠呢?那還是不足夠的。因為純粹是心中生起定解的確是能夠減低少許我執和實執,但是還未能夠根本斷除我執和實執。

那我們該如何做呢?我們要在前述的基礎上增加「修所成慧」。

何謂「修所成慧」? 那便是透過我們自己的正理邏輯分析,於相續中生起定解、「思所成慧」的基礎之上,自心能夠專一安住在其中。

那如何能夠生起「修所成慧」? 首先我們自心如果無法專注一處,或者說是未能安止於一個物件上,那便無法證到「修所成慧」。正如之前所說,我們的心要安止一處是非常困難的,那是因為我們對於現生的金錢、財物等等都有很大的貪著,所以即使我們希望心能夠安定下來,不消一刻,心還是很自然地走失、迷失了,不由自主地跑到他處,故此我們要致力於減少,甚至斷除自心對外物的貪著。

那麼如何能夠斷除自心的貪著?那便是我們應該要精進地觀修轉心四思維。

(待續)
 

本次開示「調伏自心的重要和方法 (2)」為堪布仁波切格桑尼瑪因應弟子的請求,於2020 年9月29日透過網絡直播講授。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