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直掛雲帆濟蒼海──淨因法師談CBS工作十年苦樂(三)

前文說到,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CBS)自創立後,在淨因法師帶領下於2002年開辦佛學碩士課程至今,約於2007年前後可說已發展出一定規模,面目漸漸清晰。淨因師說,其後直至2010年,他們的工作目標在於凸顯CBS的定位和鞏固她的規模,致力於穩健而持續的發展。

回溯昔日,初三年,「創業」不易,只求「生存」,好好扎根;繼四年,「守業」艱難,務須自強不息,護持幼苗茁壯;再又三年,好不容易打開局面,即須加緊培育,以求綠樹成蔭。淨因師說,這些年來為了堅持理念,「壞人也做過,人家罵也是正常的」。然而,為了承擔責任,為了秉持教育理想,不怕批評,也不怕被罵。

第三階段四個發展方向

淨因師表示,總結CBS的三個發展階段(見前文)中,在第三個階段──定位期(2007-2010年)的工作,主要是朝著四個方向發展:

(一)以香港的優勢,向西方弘揚佛教,特別是漢傳佛教。

較之亞洲其他地區(如中國大陸、台灣、韓國、日本等地),香港最不愁找不到英語能力好的人才,而且一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故最適合作為中西方的橋樑,將佛教、特別是西方較陌生的漢傳佛教傳揚開去。而CBS立足於香港大學,每年透過碩士和博士課程,培養出不少具備優秀英語能力的佛學人才;另一方面,很多學生本身來自西方,學成後自然地將佛教的種子帶到異邦,所以CBS在這方面是能夠有所貢獻的。

(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的門戶,CBS於此間推動佛教研究大大有益於國家的發展。

中國國力漸強,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明顯,而中國社會的發展走向,也日益為世人所注目。佛教思想可以改造人心、提升社會道德水平,故佛教對於當代中國的影響非常值得探討和鼓勵,但關於佛教在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與潛力的探討,目前還不是太多。CBS在這方面應該可以起引導作用,至少在研究和提倡方面可擔起先鋒之職。

(三)弘揚佛陀教育,回饋社會,造福香港 。

如上說及,佛教能改造人心轉惡向善,以佛教智慧型的哲學思辨提升人的心靈素質,可以同時利益個人與社會。CBS也不必囿於學術研究而應同時負起社會責任,可以發揚正能量,為建設香港成為一個美好家園而出力,這才符合佛教造福眾生的宗旨。

(四)CBS代表著香港最高學府之一──香港大學的研究水平,當以培養能躋身國際的佛學研究人才為己任。

為了善用人力物力資源,以及保證學術水平,CBS每年取錄哲學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名額非常少,這些研究生都是經過審慎選拔的,既嚴格要求其學業成績和學術研究能力,也充分考慮其擬訂的研究計畫的意義和價值,當然還要合乎指導教授的研究範圍等。CBS期望培養他們成才,能多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以對佛學的深入理解和獨到分析,優良的英語以及其他語文能力,融會東西文化的視野,而在國際學術舞台上佔一席位。淨因師表示,寄望同仁再通過十至二十年的努力,相信能培養出世界頂級的佛學人才。

以上即概括了CBS近年來包括宏觀與微觀的、多元而立體的「四維」任務。經過一番開墾和經營,在近年已較穩定的基礎上,相信CBS未來發展一定可以更上一層樓。

人才庫堪能回饋社會

淨因師指出,當CBS開始上軌道了,就注意到要生存不能自我孤立,應嘗試培育具有佛學專長的交錯學科人才。所以他們近年越來越多與其他學系、部門跨界合作交流,希望發揮各自優勢,透過一些夥伴計劃來貢獻社會,發揚佛教積極的正面的影響力。

Carol補充說,CBS充分利用本身優勢而對社會作出貢獻,如衍空法師便編著了一套香港中小學採用的佛學教材,得到很好的回響;一些面向社會、跨界別(如醫學、心理學、科學、輔導、教育等範疇)合作的調研或實驗計劃,也令同仁感到鼓舞,如:教導吸毒者藉著佛法戒毒;以科學儀器測試禪修對大腦電波的影響;面向中學老師與學生的佛教工作坊……等等,都突破了一般傳統框架,能將佛法的思想、理念結合其他學科、技術而服務社會。

反觀學生方面,據淨因師的觀察,早年的碩士班學生主要是出於對信仰的熱切追求,本地佛教徒佔很大比例;後來者的背景則漸漸較為多元化,有些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更有屬於其他宗教的,包括天主教的神父。

另一現象是越來越國際化,有很多外籍學生,以及由外地專程來求學的學生,據筆者知道的便有來自新加坡、日本、印度、丹麥、俄羅斯、德國、法國、澳洲、加拿大等;又據Carol透露,還有學生來自愛沙尼亞(Estonia,東歐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因為對佛學研究有興趣,其原來大學推薦他報讀香港大學的CBS佛學課程。

淨因師說,學生中有些「甚至連佛學基本常識也不一定很懂」,因為他們來自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背景,入學時對佛教的認識程度很參差,而老師在教課時必須契合不同根基,提供適當指導。但這些學生基於本身條件不錯才獲得錄取,所以只要點撥一下,很快便能掌握佛教的發展脈絡和義理,有的以優異成績畢業。

關於學生,如前文所說,CBS的碩士班包含了來自不同界別的人才,這可帶來正面和反面的後果。正面者,如淨因師常掛口邊的是,累積三四百位碩士畢業生的校友會[1]有如一個「人才庫」,包羅各行各業的優秀份子,畢業生可以將佛教種子在社會各層面傳播開來,將學習到的佛教的智慧與慈愛回饋社會,自利利他;同時,不同界別的校友若能攜手合作,發揮各自長處,將為當代佛教發展注入強大力量。

反面者,淨因師指出,這些學生在自己的專業上已有相當的造詣,入學時有點自信,恃才傲物,能感覺到他們心靈深處很強的「我執」習氣。幸而,經過法師們與老師們的耐心指導、誠摯薰陶,通常學生俟學成畢業時,多會認識到自己在佛學大海的淺陋寡聞,對人對事的態度反而會變得較為謙厚柔和,而且對佛法更為孜孜追求。

未竟全功 十大遺憾

言談間,淨因師說他擔任課程總監十年了(2000-2010),總共有「十大遺憾」!不過慈悲的法師「隱惡揚善」,最後也只是微言幾句──提到令他感覺遺憾之一的,正是關於CBS的校友「人才庫」。就像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大抵從事各行各業的校友們日子都過得太忙碌了,一直難於緊密聯繫,未能如淨因師期望的:真正動員起來,凝聚成一股強大的新興力量,以嶄新的手法一起貢獻佛教、服務社會……。

其實不少校友以各自的因緣來利益社會,或加入佛教組織學以致用。據筆者所知,不計出家眾及本來已服務於不同道場的校友,有些人畢業後便以職員、導師或義工身份參加了香港梅村、大覺福行中心、法鼓山香港分會、香港佛法護持會、居士林、弘法精舍及佛門網等多個佛教團體的工作或服務;還有更多人分別在社福界、醫療界、教育界、文化界、法律界……等的不同崗位上廣行菩薩事業。這種默默耕耘的功夫,細水長流的,在不起眼處推動著社會發展的輪舵。

淨因師說到另一「遺憾」的是,他期望透過跨界合作,能將佛法貢獻於社會,如上文提及的佛法戒毒試驗計劃等便很有意義,而這些計劃已初具成效,但礙於時節因緣而未能持續進行和進一步深化,誠為可惜。他也很明白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需待因緣具足才能成事。筆者想起弘一法師的詩句:「我到為種植,我行花未開;豈無佳色在,留待後人來。」相信CBS這些具前瞻性的新穎嘗試,將來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十年不是短日子,在淨因法師帶領CBS工作直到2010年的這段期間,雖然有些目標未能達成,有些計劃未能開展,成為他口中的一些「遺憾」,但CBS得到公認的地位、成果也很明顯,所謂瑕不掩瑜。

乘風破浪到彼岸

總結起來,最令淨因師「老懷安慰」的,莫過於社會人士對佛教印象的改變。他說,他是在八十年代來到香港的,當年佛教受到人們的誤解與今日越來越得到尊重,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佛教由一般所謂「阿公阿婆的信仰」轉變到今天在高等學府裡講授和研習,佛學碩士、博士課程受到專業人士的認同和歡迎,還有李焯芬教授、潘宗光教授等學者、教育家著作佛教書籍而受到讀者追捧等,從中可見到香港整個佛教信仰結構的明顯改變。

從CBS創立以來,一直負責行政工作的「老臣子」Carol,也見證和參與了CBS由奠基、成長到發展的不同階段。她很高興CBS如今已發展為一個在大專教育界具認受性的平台,能以高等學府備受敬重的優勢來弘揚佛學,也非常認同淨因師所說的,這些年來社會對佛教印象的全面改觀,此中CBS是有所貢獻的。這些年來,她親眼見到一個一個同學享受著佛法帶來的喜悅,特別是看到他們因為CBS的因緣,將佛法智慧帶回生活、人際和社會去,自利利他,著實為之欣慰。

淨因師與Carol 都表示,最高興、最感恩的是所有參與的法師、學者、專家、職員等,在不算優厚甚至較遜的工作條件下,都能不嫌棄計較,團結一心的推動佛學,利益眾生,而學者與宗教人士之間也沒有慣常出現的隔閡,反而是建立了融洽祥和的團隊精神,互相提攜支持,令彼此有信心、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因此,CBS並不是一葉漂浮的孤舟,她是盛載著許多善知識共同願望的大船艦,為當代佛教的人間事業升起了鮮明的船帆,吸引著、帶領著人們的心靈小舟加入她的行列,一起乘風破浪徐徐地前進,迎向遠方那金色光明的理想樂土。

(三之三,全文完)


[1] 編按:指2010年時,及至2012年校友已超過500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