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紀文鳳,人間的千手千眼觀音

觀音的其中一個法相共有十一面,世稱千手千眼觀音。不說不知,人間也有這樣一位千手觀音。

她的名字叫紀文鳳,是廣告界的風雲人物,現職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事情要由數年前說起。

邂逅敦煌的萬里黃沙

紀文鳳一生跟高人有緣,每次都是偶然發生。她曾在台灣拜訪星雲大師、證嚴上人等大德,也曾拜見仁切寧波車、明就寧波車,大寶法王和達賴喇嘛,這種感覺很奇妙!她說,「我並不是佛教徒,更不是宗教狂熱者,不過若要我選擇一種信仰的話,我會傾向佛教。」

紀文鳳一生跟高人有緣,每次都是偶然發生,例如曾在台灣拜訪星雲大師。
紀文鳳一生跟高人有緣,每次都是偶然發生,例如曾在台灣拜訪星雲大師。

2010年,星雲大師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期間她跟李焯芬教授等人一同為此事奔走,因而認識到教授的妻子──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女士,二人遂邀請她到敦煌一遊,順便慶祝饒宗頤教授生日。其實在此之前,她已經購得一套《敦煌石窟全集》,心雖嚮往,卻一直未能親赴大漠,這次成行,可謂因緣際會。起行前,李老師為團友特意辦了一場講座,介紹敦煌的特色,歷時四小時,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李老師對保育敦煌的熱誠,令她深深感動。

紀文鳳和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女士於敦煌合照,李老師對保育敦煌的熱誠,令她深深感動。
紀文鳳和敦煌研究院特別研究員李美賢女士於敦煌合照,李老師對保育敦煌的熱誠,令她深深感動。

就是這樣,她終於一償夙願,自此與敦煌結下不解之緣。

來到敦煌,紀文鳳除了感到震撼之外,還有一絲的「似曾相識」,「我是個有預感的人,我一踏上這片土地就有個強烈的感覺——敦煌不正是香港的前世今生?無論過去多麼先進繁榮,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盛唐的大都會卻逃不過衰落的命運變成廢墟!近日這種聯想又回來了,後佔中的香港,一方面競爭力不斷減弱,另一方面內部有那麼多紛爭、亂局。」她要大家借鏡:萬里黃沙,也不過一吹即散。

人間的千手千眼

在旅程中紀文鳳結識了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她特別佩服樊院長為保護敦煌,獻出自己的一生。「樊院長對我說,甘肅沒錯是很貧窮,但放任它發展旅遊的話,敦煌會消失得更快,所以無論多辛苦她也要撐住。」那一刻,紀文鳳感動了,剛巧研究院在進行洞窟數碼化的工作,她便決心為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找人贊助籌款,帶頭為保育出一分力。這一趟一行人籌募了四百多萬。她興奮地說,「敦煌最著名的是飛天,不知怎的我跟李老師說,我祇要觀音,於是他們給了我莫高窟的第3號洞窟。」

紀文鳳的籌款能力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圖為與與第61窟數碼化功德主Mrs Pansy Muller合照。
紀文鳳的籌款能力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圖為與與第61窟數碼化功德主Mrs Pansy Muller合照。

那是敦煌唯一一個以觀音為主題,窟內最主要的是兩幅白描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順現成章地,紀文鳳得了個「千手千眼」的外號,因為她的籌款能力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憶述敦煌最大最貴的洞窟是第61號,如果要將它數碼化的話,需要一百二十萬元,不易找到功德主,剛好一位好久不見,旅居美國的好朋友( Mrs Pansy Muller) 飛來探她,她把握機會游說,紀文鳳說就好像如有神助,「那位朋友還是給我『哄掂了』!」「哄」只是打趣,歸根結底,是她的個人魅力使然。

紀文鳳先後去了四次敦煌,最有意義的一次是陪同三十二位港大同學到那裏實地考察九天。「緣起是港大籌劃百週年校慶,我便提出不如辦一個考察學習計劃,讓學生到敦煌,認識和接觸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希望敦煌能成為香港通識教育的最佳教材,不需要跟學生說學歷史甚麼的,國民教育也不用,就這樣帶他們去便行了。」她指著桌上由又一山人設計的活動宣傳單張及海報,繼續說道:「計劃的名字就叫做『敦煌文化及保育研習系列』,包括四場講座及實地考察,我找了中銀慈善基金贊助八十萬,效果叫好又叫座。」

行程首天,學生們坐飛機到蘭州,轉乘12個小時火車到敦煌,到達是清晨,稍作休息,我們譲學生先到戈壁沙漠,騎駱駝,看月牙泉,「到達後他們很興奮,畢竟活在香港的年輕人,從來未有機會親身體驗沙漠。」紀文鳳又表示,除欣賞洞窟和上課外,學生也有機會到雅丹地質公園觀光,回程坐車穿過陽関,口中念着「西出陽關無故人」,十分浪漫!雖然九天說長不長,但回港後大家對何謂「莫高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採訪當天,她身穿一襲由Vivienne Tam設計的九色鹿衣服,色彩艷麗自然,充分呈現出原壁畫的神韻,她借此為例說,「九色鹿的故事教導我們不要以怨報德,其他石窟裏的經變圖各自也訴說不同的故事,我想敦煌可以用來提供德育的教材!」

心繫公益 無私奉獻

當然,紀文鳳跟敦煌的緣分還不止這些,去年出版的《立體看敦煌》一書,記錄了她在傳承敦煌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貢獻。她是幕後推手,短短個半月內便促成書籍出版,委實驚人。另外較少人知道的是,在2012年,由她出任為理事會副主席的垂誼樂社委約作曲家盛宗亮創作了樂曲《燦影》(The Blazing Mirage),靈感來自敦煌石窟,希望帶出中國文化與中亞文化是如何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訊息。

垂誼樂社委約作曲家盛宗亮(左一)創作了樂曲《燦影》(The Blazing Mirage),靈感來自敦煌石窟。紀文鳳是樂社的副主席。
垂誼樂社委約作曲家盛宗亮(左一)創作了樂曲《燦影》(The Blazing Mirage),靈感來自敦煌石窟。紀文鳳是樂社的副主席。

而最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她亦有份游說和請李老師安排康文署的高官到敦煌考察,還得以窺見一些平常不對外開放的洞窟,有些更連敦煌的工作人員也從未看過,實在是另一次難忘的寶貴經驗。「事後我跟教育局局長和林鄭月娥司長提議,不用甚麼國情教育班,直接讓學生到敦煌,潛而默化,讓他們感受中國浩大的歷史和文化的底蘊,正如『無止橋』做着的工作。」她笑著補充說。

紀文鳳和港大學生在雲南麗江永勝村協助修建無止橋。
紀文鳳和港大學生在雲南麗江永勝村協助修建無止橋。

談到無止橋這個項目,那是為國內貧困和偏遠的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的一項社會服務 。紀文鳳是「無止橋」慈善基金的創辦人和義務秘書,她解釋說,「無止橋是一度橋樑、搭通中港兩地的年青人,譲他們親身參與,減少中港矛盾和加強溝通,大家才會對國家民生有更深切的體會。」同樣道理,從書中閱讀到形容洞窟如何如何精彩,跟手持電筒,走進陰暗的窟裏直接觀賞是有很大的差別。

紀文鳳為社會公益奉獻了自己,有人稱她為千手千眼觀音,她忙稱自己道行不夠,愧不敢當,叫她千手千眼已經很開心!她説她比較接受有些朋友稱她為俠女,因為她喜歡幫人疏才仗義去行善!從敦煌保育到無止橋,她全情投入,盡心盡力,無怪乎李焯芬教授也說:

「世間如能夠多幾位像文鳳這樣的千手觀音,那該多好!」

第3號洞窟裏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
第3號洞窟裏的千手千眼觀音壁畫。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