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謙是受益還是吃虧?

謙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孩子不會謙,動物也不會謙。謙在求生機制裡,沒有存在空間。

看看純潔的孩子,自然地都有一種爭勝心。我常常利用這種兒童心理,哄兩三歲的孩子趕快吃飯,我還藏著小孩端起空飯碗表示勝利的歡樂照片呢。體強多動的小孩愛誇,體弱少動的小孩自卑,無論那一種,都是盼望自己有能力的心理在作祟。爭勝是一種求生的自然機制,我們不需要一口咬定它邪惡。

謙是智慧已開的人類才有的態度吧,那是一種來自文明的心境。

有謙的心境本來是人類的福氣,但是人的智慧太高,謙變成求生存的手段。

《三字經》說“滿招損,謙受益”,那是從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這句來自兒童讀物的話,要實踐卻不容易。那怕這種謙只是一般層次的修為。謙字從言,不從心(從心的慊字,完全是另一個意思)。那是說中國古人體會的謙,首先表現在言辭語氣等態度上,所以造字的時候,以言字做它的偏旁,至於內心的謙,並未涉及。無論如何,話講得謙遜,對人際交往還是有好處,謙的態度讓人以為和氣、厚道,自然少了敵人,多了生存空間。

人的智慧還不止於此,謙作為手段,所求的可以遠遠多於生存所需。

動物不懂謙,牠們可以詐,作各種偽裝,可是牠們不懂得很複雜的詐——以謙為詐。以謙為詐,是人類所獨有,那是一種思想上的偽裝。

《三言二拍》有一首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1]
王莽謙恭下士時,
但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真偽有誰知。”

詩寫得不好,但是所講的人情事理又很真實,所以流傳頗廣。

因為人類懂得以謙為詐,做成真謙和真詐,糾纏不清。

大家都認甘地是個偉人。他在南非成名,回到印度,卻受國大黨大老教訓,叫他別以為南非那一套在印度可以行得通。他在自傳裡寫到一個初回印度的場面,他看見一個國大黨資深黨員正穿衣服,他心甘情願趨前為他扣鈕。

如果我們從來沒有懷疑甘地,那是因為他以一生行事,去證明他無私無欲。如果那一刻他就死去,恐怕是謙是詐,也是眾說紛紜的。

謙的真假,存乎一心。謙若是手段,免不了偽。謙應該是結果,一種明白人類存在的渺小、自身存在的渺小而生的心境。

中西聖賢對於自身的渺小都是認真看待的。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希臘,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蘇格拉底不信,經過一番尋訪。他終於明白了神諭的意思:知道自己無知,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據說那個發出神諭的德爾斐神廟前面,有一塊碑文,上面寫著:人,認識你自己。

有一個朋友,曾經在世界500強的公司工作。他說,那時候不可能謙,也不知道甚麼是謙,只看得上腦筋快,辯才無礙的人。你稍為慢一點,就想你快快“彈開”,不會聽下去,認為你不合拍,不是同道中人。在這樣的世界裡,謙肯定是吃虧的。

十多二十年下來,有藝術修養的朋友回首人生,竟然用“誤落塵網”去形容自己。他開始想像從前在他身邊的人的難受,以及他們的包容。

不習慣謙的行為,卻在反省裡體會到一種謙的心境,朋友已實踐了德爾斐神廟那句話,有資格入中西哲人的智慧門牆了。


[1] 指周公輔助年少的成王時。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