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讀《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之文有感 (三)── 往生行法的改變,以致臨終來迎和得生果益亦有不同

續上期

繼續試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來演釋《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經文,如下:

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覆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歸納前兩文的論析,釋尊是為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的四眾弟子,及淨信的戒子之根機者而說。他們本來以「三福為正因,九品為正行」,即循釋尊廣開淨土之「要門」,迴此己修的善根,求願往生彌陀淨土。相當於《觀經》所言的、具有佛法善根的「中品中生」者。

但法子雖「聽聞」往生彌陀淨土的「正法」 ──即彌陀教化「別意之弘願」,乘佛願力為增上緣而得生,卻因未辨定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未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故此未能在平生之時決定得生,所謂「而未定」!

由於行法不同,其來迎和往生的果益也不同

由於法子「聽聞正法而未定者」,當聽聞世尊說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時,法子即改變求生淨土的「行法」── 由以「自力」的戒善──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覆三月,轉為以「他力」念佛 ──聞持藥師名號。就求生淨土行法的難、易較量,顯然「他力」之法容易得多。

又,由於行法不同,其來迎和往生的果益也不同。(甲) 若以自力受持戒福之善根迴願者,按《觀經》「中品中生文」說,其(一)「臨終聖迎」如下: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即是:彌陀持華,來迎讚慰,臨終業成也。

至於(二)「華開遲疾」方面: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即是:在娑婆世界華合,在極樂世界胎生,經歷七日華開。

但(乙)若稱藥師名號者,按《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經文,其 (一)「臨終聖迎」如下: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是:菩薩示路,臨終業成也。至於(二)「華開遲疾」方面: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即是:在極樂世界華開化生,不住胎宮,不歷時劫。

可知「他力」念佛者的得生淨土果益 – 在極樂世界即時華開化生,相比「自力」持戒者的得生淨土果益──在極樂世界七日華合胎,較為殊勝。

幾個「八大菩薩」來迎示路的懸疑

這裏有幾個問題:一者,行者既持念藥師佛名號,為什麼藥師佛在是人臨命終時,不現其人前呢?試答:釋尊介紹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沒有提及類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或第十九「臨終來迎」願,可知持念藥師佛名號之「行」與求生彌陀淨土者之「願」不相應,藥師佛無由臨終來迎!

二者,行者既以持念佛名號的善根迴願,求生彌陀淨土者,為甚麼阿彌陀佛在是人臨命終時,不現其人前呢?如上言:阿彌陀佛不是已經成就了「臨終來迎」的第十九願嗎?試答:願生淨土者在平生之時已經改持念藥師佛名號之行,沒有以修「三福」或戒行的善根迴願,因此阿彌陀佛亦無由現前來迎,接引往生。

八大菩薩,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三者,究竟是那尊佛遣派八大菩薩?其實,這個環節不太重要,分別不大,因為諸佛是有共識的。不過,從八大菩薩的名字來看,當中沒有護持藥師佛的日光、月光兩位菩薩,理應是釋迦牟尼佛派來的使者菩薩。這也是釋尊在此經誠證的得生果益之內容。

八大菩薩來示以甚麼「道路」?看來離不開彌陀「別意之弘願」,授意法子正法,辨定「三心」為正因,「稱名正行」為「正定之業」,至心迴向,乃至一念,即得往生彌陀淨土!

這種情况,如同阿彌陀佛遣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為有疑障的「胎生」者說「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即時宮華開發,自然化生。所謂「示其道路」,無非是「一心迴願、歸命彌陀,念佛成佛」!

還有一個大問題:行者持念藥師名號,求生彌陀淨土,亦知仗「他力」之行法既容易,而果益且殊勝,為甚麼不「直接」持念彌陀名號,而持念藥師名號,求生彌陀淨土呢?

這個問題問得極好,觸及整段《藥師經》有關「往生淨土」經文的重點,核心的內容、癥結之所在。我們不妨換另一提問方式:行者當初聽聞「正法」後,為甚麼不「直接」持念彌陀名號,反而後來持念他佛名號,求生彌陀淨土,以致平生之時「未決定」得生彌陀淨土,卻待臨終之時,「才決定」呢?!所謂「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未決定」者,淨土行者未決定「機、法兩種深信」,未辨定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即未能安定下來「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故此未能「平生業成」,即在平生之時決定得生。

縱觀當今時下道俗,抱着上述「未定」的心態求生淨土,以致在平生之時決定得生者,比比皆是!值得淨土行者反思、深思,下回續解。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