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三百年來第一詩僧──華嚴宗蒼雪讀徹和尚

明末清初,華嚴宗復興於南北兩地,在南方弘傳的以在蘇州的蒼雪讀徹和尚(1588—1656)、及在杭州的柏亭續法(1641—1728)為代表,被譽為中興華嚴宗名家;蒼雪更被詩壇名士王士禛(1634—1711)及吳偉業(1609—1671)譽為明代三百年第一詩僧 [1]

華嚴宗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宗經,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杜順(557—640)及智儼(602—668),後由唐代賢首大師法藏(643—712)開創,故又名「賢首宗」。後有澄觀、圭峰、徹微、海印、法燈等傳承。北宋由長水子濬(965—1038)振興。明中葉魯庵普泰闡發華嚴(賢首)、唯識(慈恩)兩宗並弘的學風。 [2] 魯庵普泰之後,明末清初華嚴宗至少分為五系,分別是:月川鎮澄(1547—1617)為首的寶通系、高原明昱(1553—1642)的賢首兼慈恩宗法系、雲棲祩宏(1535-1615)為代表兼重淨土的雲棲法系,雪浪洪恩(1545—1608)的南方系,以及傳承不明的慈慧系。 [3] 錢謙益謂:「賢首一宗為得法弟、得繼席者以百計,秉法而轉教者以千計,南北法席之盛,近代所未有也。」 [4] 南方系一脈門庭極盛,由雪浪洪恩中興,對晚明江南的叢林風氣產生重大影響。

清初華嚴宗南方系

南方系僧人常以詩互許,又與江南士人往來,詩僧輩出。雪浪洪恩(1545—1608)被尊為賢首宗第二十六世,與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同門,同師承魯庵普泰高足大報恩寺的無極守愚大師。雪浪與憨山德清兄弟情深,誓共生死:「弟幸與兄,同生斯世,同履一門。苟于此法,印可其心。」 。[5]雪浪在大報恩寺說法三十年,後大報恩寺被火燬,雪浪重修後因故被遂,晚年駐錫望亭草庵,親自運水擔薪,普濟飢渴。[6] 雪浪編輯《相宗八要》,融禪、華嚴、唯識為一體,奠定晚明佛教學風的基本走向,開啟江南叢林探究唯識學的風氣,可謂晚明唯識學復興先聲。

清初華嚴宗盛勢,由雪浪洪恩法嗣延續。雪浪洪恩弟子巢松慧浸、一雨通潤;及再傳法孫蒼雪讀徹、汰如明河,四位法嗣並稱「巢、雨、蒼、汰」。巢松慧浸(1566—1621)與一雨通潤(1565—1624)有「雪浪之分身」、「巢講雨筆」之稱;巢松以說法見長,一雨以善於註經鳴世,被尊為賢首宗第二十七世。蒼雪讀徹曾先後師承雪浪及巢松,後與汰如明河(1588-1640)一同師承一雨通潤。汰如隨一雨通潤住鐵山,後繼一雨住持華山,於杭州皐亭、華山、長干等諸寺說法,被奉為賢首宗第二十八世。錢謙益謂:「清涼一宗自長水晉水不絕如綫勝國時。滇南管山再光瑞師,表明華嚴玄記,開鍵起鑰,蔚為教宗。萬曆中蒼雪法師,自滇適吳得法巢雨,為雪浪之元孫,一燈再熖。」 [7] 

蒼雪讀徹生平

蒼雪讀徹(1588—1656),生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俗姓趙,昆明呈貢人,字見曉,其父碧潭是昆明妙湛寺都講僧,幼時隨父出家,法名讀徹,後改為蒼雪,號南來,取其由雲南至江蘇之意。萬曆二十六年(1598),於雞足山寂光寺為水月儒全(1546—1609)侍者,掌管書記。在雞足山八年,對蒼雪影響甚巨,直到晚年遠遊在外,他還依依懷念這段時光:

「小艇難禁五兩風,雞山有路幾時通,殷勤為我傳鄉信,結個茅團在雪中。」[8] 

萬曆三十四年(1606),十九歲的蒼雪離開雞足山,到金陵(今南京)隨天衣禪師學習《楞嚴經》,在雲棲祩宏座下受十戒,又依古心律師受具足戒,翌年到江蘇無錫與吳縣交界處的望亭,隨雪浪洪恩參學。可惜不久雪浪圓寂,蒼雪往甘露寺依止雪浪弟子巢松,之後往太湖鐵山,隨雪浪另一位弟子一雨通潤禪師,與汰如明河同為一雨通潤入室弟子。明天啟四年(1624),蒼雪開始在金陵講經,並以詩會友,與當時名士董其昌、陳繼儒、王漁洋、吳偉業、唐宇昭、徐霞客、方以智交往,以詩酬唱。崇禎元年(1628)住持蘇州支硎山中峰寺,又卓錫無錫蓬萊閣,一意弘揚華嚴宗。蒼雪除了精研及宣講賢首宗祖師法藏、澄觀的著作不輟外,於楞嚴、唯識、法華、三論等諸經論亦深有研究。清順治十三年(1656)暮春,寶華山住持見月讀體屢次邀請蒼雪到寶華山講《楞嚴經》,時蒼雪身體已極差,多次謝絕不果,只好抱病前往。講至第三卷時抱恙,病中作《遺誡十首》,其中一首:

「閉門莫復怪山僧, 打睡從來接上乘。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講席病猶登。鼓將風力聲難轉,散入烟霞氣不勝。如是我聞應未及,奉行信受已先膺。」[9] 

「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講席病猶登」是自述病中十日不能進食,為了不使聽眾失望,仍登壇講經。臨終時猶如佛陀入滅前的叮嚀,囑咐弟子「以戒為師」:「剎竿倒卻門前久,大廈將傾賴木义。」[10] 「木义」即「波羅提木义」,可見蒼雪重視戒律。又作《辭世偈》承願再來:

「我不修福,不生天上;我不造罪,不墮地下。還來人間,生死不怕。有一寶珠,欲求善價。別開鋪面,娑婆世界。」[11] 

偈畢圓寂,世壽六十九,法臘五十,嗣法弟子七人。著作有《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四十二卷、《法華珠髻》等。

跨越四百年的詩集 

蒼雪工詩善畫能書,身前未有刊刻詩集,其詩稿可謂命途多舛,經四百年才正式彙集刊刻。蒼雪示寂前曾請詩友汲古閣毛子晉代為付印,可惜一直未成。數年後,中峰寺被焚,詩稿一度散佚、淹沒無聞。後由其徒孫行敏、學思收集,乾隆期間交由陸汾搜集、整理、注釋並募錢準備刊印,可惜最終仍未能附梓,抄稿被蘇州湘舟禪師收藏。由於蒼雪是著名詩僧,部分文人詩集散載其詩,如乾隆期間沈德潛的《明詩別裁》,及清末《滇南詩略》、《滇南詩選》及《滇詩拾遺》等詩選本,都選有他的詩作。直至1914年,現存的一千四十八首詩歌才編成《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 》四卷、補編四卷、附錄四卷。[12] 1940年,王培孫(1871-1952)再刊校輯本,當中記載明清賢首宗南方系的人脈譜系史料。[13] 

「二甘露門」的師兄弟情誼

蒼雪與汰如明河同年同日生,師兄弟感情之深厚,可媲美無著與天親、憨山德清與雪浪洪恩:「蒼雪師,雲南人。與維揚汰如師生同年月日,相去萬里,而法門兄弟,氣誼最得,蒼住中峰,汰住華山,人以比無著、天親。」[14] 蒼雪詩集中有四十二首詩都是關於汰如的,佔其詩集百份之四,當中有唱和的、也有緬懷的。崇禎元年(1628),汰如住持華山,將中峯院事付托蒼雪。二人矢志弘揚賢首宗,宣講《華嚴疏鈔》,但因卷軼浩繁,頗難理解,與汰如分講,一年兩期各在吳郡華山與蘇州中峰兩山中開講,法筵大盛,兩山號稱「二甘露門」,享「寶華汰如、中峰蒼雪」之名:「崇禎中,徹公次補潤公講席,來住中峯,其同門友汰如河公住華山,兩山對峙,鐘唄之聲交應,相與日夜弘法闡義,傾動四方。凡名公貴人,降及閭閻士女,無不肩摩踵接,往來絡繹於支硎天池間,惟二師之歸。」[15] 

崇禎十三年(1640),汰如講經僅一期便圓寂,蒼雪獨自肩負餘下講期,分別在寶華山、中峰寺、慧慶寺、無錫錫山續講《華嚴疏鈔》。

雖貧亦樂的山中生活

蒼雪和汰如初到鐵山隨一雨通潤在山中草屋修行,生活清苦,經常面對斷糧及寒冬窘境,惟有賦詩為樂。《侍二楞師初住藤溪》詩反映山中生活樸素簡陋,但師徒仍悠然自得:

「茅堂卜築溪山下,亂竹蕭蕭滿澗藤。入夏綠陰空蕩水,隔林黃鳥暗窺僧。半枝枯木維摩榻,一盞琉璃古佛燈。我願常隨無法說,師方晏坐草敷成。」[16] 

「二楞師」指一雨通潤住鐵山時注疏《楞嚴經》、《楞伽經》二經,完成《楞嚴經合轍》和《楞伽經合轍》,改稱居所蘭若為「二楞庵」,其詩集稱為《二楞庵詩卷》,又自稱「二楞主人」,後應巢松之囑託移錫住持華山,晚年居支硎山中峰院。「藤溪」在常熟虞山。這詩頭六句寫境,後兩句寫人。頷聨「隔林黃鳥暗窺僧」是將黃鳥擬人的寫法,「暗窺」不僅生動活潑,也反襯出不欲打擾靜心修行中的一雨通潤。蒼雪透過「我願常隨無法說」訴說留在鐵山依止通潤的決心;他和汰如均仰止一雨的教學,深為契入,故非常尊重一雨,侍師甚勤。「無法說」按《頓悟入道要門論》解釋:「般若空寂體中,具恆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17] 

蒼雪另有《歲暮山中懷二楞師》五首讚揚其師,五首之三:

「燒煙寂寞近香臺,白佛青蓮早課纔。幾點宿雲穿竇去,一聲山鳥叫菴開。只愁道大無人會,不怕身孤有杖陪。應識象王回首處,玉毫光裏石飛來。」[18] 

「白佛」是讚歎佛語,「青蓮」比喻佛的眼睛,也可比喻佛像之座。「白佛青蓮早課纔」,與「應識象王回首處」相呼應。末句採代言體,「道大」是讚揚一雨佛法精湛,「有杖」是指一雨有著作《杖銘》。這詩「穿竇去」、「叫菴開」是將雲及鳥擬人化的寫法,與「回首」「飛來」等語均帶有動感,令人感覺生意盎然,反咉蒼雪享受山中生活,並不沉悶。另一首詩寫在中峰寺時,即使寺中捉襟見肘,仍心靈富足:

「甕無粒米爨無烟,此是中峰自在禪。鼻息雷轟正鼾睡,落花被底草綿綿。」[19] 

首句苦中作樂,無米無炊反而覺得自在,如在修禪。末句「落花」帶有動感,落花一般帶給人傷感的情緒,卻被蒼雪寫成被子,襯托草地,洋溢舒暢愉悅的感覺,也解釋上句為何可以「鼻息雷轟正鼾睡」的憩睡。

喜用典故入詩

蒼雪四十歲入主中峰寺,有意重興當時如「茆椒地」的中峰寺。《中峰院之一》詩以支遁及溈山靈佑典故入詩:

「一片茆椒地,行人尚口碑。規模空想像,今古不同時。溈已懶中牧,支非愛馬騎。廢來應莫問,興復正關思。」[20] 

中峰院在寒泉上,又稱楞伽院,相傳此地為支遁「冬隱茆椒」舊址,支遁是東晉般若學六家之一,冬天以茅草和椒本搭建的「茆椒」房居在此居住。第五句「溈已懶中牧」是借溈山靈佑牯牛典故,比喻精神上隨緣任運,解脫無礙,含蘊華嚴宗「事事無礙」的教義。詩中第六句「支非愛馬騎」亦是指支遁,相傳他好養馬。這兩句借東晉及唐代高僧入詩,襯托中峰院位處歷史悠久的佛教勝地。蒼雪用了十年時間,建佛殿、樓閣、禪堂、齋堂、丈室、僧寮、廚浴皆備,煥然一新,成為吳中名剎,文人聚腳之處。[21] 

在中峰的十多年,蒼雪經常與文人酬唱,成詩較多,每有奇句。當中有與方以智(見前文《藥地和尚弘智》)酬唱詩,亦以典故入詩。《次答桐城方密之見贈時遇虎丘》兩首之二:

「虎跡丘陵久己空,先從臺上問生公。高歌醉舞千人石,走筆寒吹六月風。名到盛時須自惜,詩當工處不愁窮。無言共坐寒泉側,只似孤峰月可中。」[22] 

詩題稱方以智為密之,應該是寫於方以智出家之前,虎丘是蘇州名勝。次句「臺上」「生公」是借竺道生在虎丘千人石上說法無人聽,只能向石頭說法事跡,衍生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諺語。末兩句沒有寫到人,卻勾畫出寧靜意境,有說「可中」是指虎丘可中亭[23] ,相傳因唐・劉禹錫《金陵五題》咏竺道生說法的地方而得名:「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高座寂寥人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24] 蒼雪化用劉禹錫的詩,不但與次句「先從臺上問生公」相呼應,也借竺道生興劉禹錫當時失意的際遇來鼓勵方以智,「詩當工處不愁窮」是從積極處想。

「可中」也可以暗示為月上中天,已屆深夜,一語相關,令讀者聯想到二人在虎丘畔亭中深夜觀月。深夜及月亮都是寧靜的意像,這情境與「高歌醉舞千人石」的紙醉金迷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這詩不僅寫景,「名到盛時須自惜」是苦口婆心勸誡方以智明哲保身,不要被名利沖昏頭腦。

蒼雪詩歌藝術評價

蒼雪詩歌內容豐富廣泛,覽物觀世,別出手眼,清初多位著名文人如王漁洋、錢謙益、徐霞客、吳偉業等與蒼雪都有交往,皆讚歎其詩。蒼雪詩以情感真實,客觀敢言,氣盛骨勁,想幽語隽見稱。吳偉業《吳梅村全集》以《贈蒼雪》一詩開篇作冠,可見他對蒼雪詩的推崇備至:「禪機詩學,總一參悟。其詩蒼深清老,沉著痛快,當為詩中第一,不徒僧中第一也。」[25] 又稱讚蒼雪「說法中峰語句真」。

徐霞客稱讚蒼雪詩清雅:「蒼雪去山二十年,在余鄉中峰,為文湛持(文震孟)所推許,詩翰俱清雅。」[26] 

綜觀蒼雪讀徹和尚的一生,紹繼雪浪洪恩南方系,大闡賢首教學。如錢謙益總結:「師之南來,如涌日車;彈指說法,華嚴樓閣,重重開遮。」[27] 

延伸閱讀
法門模範,古佛風規:虛雲老和尚與鼓山及香港的百年法緣
 


[1]  清・王漁洋:《漁洋詩話》:「近日釋子詩,以滇南讀徹蒼雪為第一。」;清‧吳偉業:《梅村詩話》:「當為詩中第一,不徒僧中第一也。」

[2] 周叔迦:《中國佛學史》,《周叔迦佛學論著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47頁:「明清之世,賢首多兼慈恩。」

[3] 廖肇亨:《導論:撥盡浮雲無一點,任它雪浪有千層——從〈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二書看明清以來賢首宗南北方的發展歷程〉,載廖肇亨主編、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第26-27頁。

[4]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743頁。

[5] 明・憨山德清:《雪浪法師恩公中興法道傳》,《憨山大師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第二十二冊,第552-553頁,又《與雪浪恩兄》三封書信,收《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第七十三冊, No.1456,第十三卷。

[6] 清・釋了惪編:《賢首宗乘》,卷五,載廖肇亨主編、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7年,第219-221頁。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7] 清・錢謙益撰:《蘇州府中峯山蒼雪法師塔銘》,載《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附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49-550頁。

[8] 清・蒼雪讀徹:《送唐大來歸滇》,《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四,第547頁。唐大來即蒼雪同鄉擔當和尚,「五兩」是古代用五兩鷄毛掛在高竿上的測風器,指風大。

[9] 清・蒼雪讀徹:《遺誡十首》之三,《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 》,卷三,  第538頁。

[10] 清・蒼雪讀徹:《遺誡十首》之五,《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 》,卷三,  第538頁。

[11] 清・蒼雪讀徹:《辭世偈》,《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四,第543頁。

[12] 清・蒼雪讀徹:《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第491-552頁。

[13] 清・蒼雪讀徹著,王培孫校輯:《南來堂詩:附年譜》,  臺北:新文豐出版,  1974年。

[14]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藁五》。

[15] 清・汪琬:《中峯曉庵了法師塔銘》,《堯峰文鈔》,《四庫叢刊正編》,第八十冊,卷二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第3頁。

[16] 清・蒼雪讀徹:《侍二楞師初住藤溪》,《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三,第520頁。

[17] 唐・釋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嘉興藏》,第23冊。

[18] 清・蒼雪讀徹:《歲暮山中懷二楞師》五首之三,《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三,第522頁。

[19] 清・蒼雪讀徹:《山居》,《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四,第547頁。

[20] 清・蒼雪讀徹:《中峰院之一》,《中峰八咏》之一,《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二,第512頁。

[21] 清・釋了惪編:《賢首宗乘》,卷六,第247-249頁。

[22] 清・蒼雪讀徹:《次答桐城方密之見贈時遇虎丘》二首之二,《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卷三,第531頁。

[23] 清・蒼雪讀徹著,楊為星注:《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詩注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69頁。

[24] 唐・劉禹錫:《金陵五題》之四,載清·彭定求編:《全唐詩》,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2頁。

[25] 清・吳偉業:《梅村詩話》,《吳梅村全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98頁。

[26] 明・徐宏祖:《滇遊日記》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己卯九月初九日》條,1987年,第1210頁。

[27] 清・錢謙益撰:《蘇州中峯山蒼雪法師塔銘》,載《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附錄》,第549-550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