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睦

在朋友的兒時記憶裏,爸爸長時在香港工作,留下媽媽和孩子們在鄉下。那時她也不過十歲出頭,為了幫補家用,媽媽帶著她到附近的工廠幹活,總是早出晚歸,年幼的孩子就交託嬤嬤看顧。

嬤嬤是出名的好人,左鄰右舍都稱讚她。可是當她喝得酩酊大醉時卻判若兩人,不但罵媳婦,還打孫子。大概年輕時過分壓抑冤屈和怨憤情緒,就是趁醉酒時得以發洩。

「你媳婦那麼好,又顧家。」鄰居看不過眼,想給媳婦討個公道:「哪有你說的那麼壞?」

朋友佩服媽媽過人的容忍力,她從不頂撞:「本來只是一人在吵,如果我也開口,就有兩個人吵,家就不和了。」

§

「有陣子,寺裏幾位師父起爭執,彼此互不相讓,僵持不下。」某師父說。

當時,原來寺外的電線桿上早已聚集了四五隻烏鴉,「啞啞、啞啞」不住地叫,大家都心裏明白。到了坐香時間,個個準備入禪堂打坐,幾隻烏鴉隨即飛到禪堂窗前的欄杆上,繼續喧嘩。

師父們憶當年,打趣說:「牠們真吵啊!好像在取笑我們,起煩惱了又怎麼打坐?」

寺院氛圍寧靜,在那裏生活的動物也顯得格外靈敏、有性。每每有人快起煩惱時,烏鴉就會來提示,只要聽見「啞啞」聲,大家馬上警覺地問:「誰?誰?」

就連寶林養的洛威拿也有這個能力。璇師父說:「有一次我從外頭辦事回來,才進門,牠就對著我『吼』。」果然,不消一會就靈驗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福之人才能聽進別人的勸諫。愛你的人會透過種種方式,鍥而不捨給予提點,如果我們自愛、想好,終能把菱角磨圓。倘若忠言逆耳,一意孤行,漸漸也就沒人願意再說,由你自生自滅。

看過劉墉的〈破廟之爭〉,印象深刻,我將原文照錄──

三個和尚在破廟裏相遇。

「這廟為甚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甲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乙和尚說。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說。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對。

於是甲和尚禮佛念經,乙和尚髹沐重建,丙和尚化緣講經。果然香火漸盛,訪客不絕,恢復了舊觀。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甲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乙和尚說。

「都因我勤加奔走,所以香客眾多。」丙和尚說。

三人總是爭功諉過地吵,廟裏的盛況又逐漸消失了,總算得到個結論:

這廟的荒廢,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反思一個家、一個國,她的破裂、衰退,不也是從「不睦」開始嗎?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