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是覺悟的教育──「天人師」佛陀的教學精神

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透過各色各樣的啟導方法,讓自己和他人走向內在覺醒的教學(圖:網上圖片)。
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透過各色各樣的啟導方法,讓自己和他人走向內在覺醒的教學(圖:網上圖片)。

諸佛有十種通號,稱為「如來十號」,其中一種名為「天人師」,形容佛陀是人、天的導師,示導眾生甚麼應作,甚麼不應作;何者是善,何者是不善。然而,六道有情都是眾生,何以獨言人、天呢?這是因為,佛所度的眾生,多出於天、人兩道,來自餘道的相對較少,故此,佛特別被尊為「天人師」。[1]

從「天人師」的尊號可見,作為一位老師,是佛陀最重要的身份之一,所以身居娑婆世界的我們,大可毫不猶豫地稱呼降誕於古印度的人間佛陀為「釋迦老師」。佛既然是醉心教育的老師,可想而知,三藏十二分教就是編排有序的教材;一乘至五乘,就是因應學生的不同程度,所實施的分流教學內容。至於授課的教室,究竟設在哪裏呢?從狹義的角度而言,佛升座說法的道場,就是傳道、授業的「課室」。廣義來看,一切能讓人體達佛法的事相,不論是人聲鼎沸的鬧市,還是遠離塵囂的深山幽谷,甚至是草木瓦石、世俗的誘惑和紛擾,也無不可視為傳布佛理的「教室」了。

教育是一種培養個人自我發展的活動。相信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最終是為了使人變得更好,但是何謂「好」、對哪些人好?觀點有別,結論自然大相逕庭。對於視教育為拉動經濟增長槓桿的社會,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若以提高受教者在人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導向,教育將著眼於傳授專門化、技術化的知識,要求學生適應一套單一的評核準則。

當今教育汲汲於就業、應試等「實然目標」,難免把教育定位於「知識中心」、「學科中心」、「教材中心」。佛陀的教育理念卻與此截然有別,是一種以人的內在智慧為主軸的教育,宗旨是開發人人本具的覺悟能力,使之成為一位大徹大悟的「覺者」。其教學階梯,始於陶冶品格、淨化人心,進而斷除私欲,泯滅我執,最後達致契入宇宙人生實相的圓滿智慧。因為信任人人皆具覺悟的潛能,且尊重每個人因環境與業力造成的賦性差異,佛陀並沒有強制所有弟子接納一套一成不變的權威思想,反之,他善於因應修學者的心理質素和出身背景,運用靈活善巧的手法,因材施教,讓弟子自行了然先天本有的覺性。因此扼要言之,佛教就是「覺悟的教育」──透過各色各樣的啟導方法,讓自己和他人走向內在覺醒的教學。它所關注的,無疑是靈性的次第成長,與心智的健全發展,這就是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的旨趣,亦即佛教教育的基本精神所在。

(覺有覺法之一)


[1]《大智度論》卷二:「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答曰: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