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語不能臆測,但也不能依字直解(上)

筆者曾於本專欄提及佛法不能自行臆測、不應未有充足理據便隨意發揮[1],但另一方面,並非每句佛經都能單靠字面直解,而須加以推理延伸。


佛陀的密意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本》云:「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即有八種情況,要隨著佛陀說法時的不同情況,相應地推敲出與表面意思不同的理解。其中,四種意趣包括:

一、平等意趣──兩事物在某方面相同,詞句上卻說得像兩者完全相同。例如為去除以為諸佛各有優劣的偏見,釋迦佛遂對弟子說自己即是過去的勝觀佛。現象界中釋迦佛並不等同勝觀佛,這是從二佛所證法身平等角度出發的。

二、別時意趣──因和果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距,或者需要配合其他因緣才能產生某一種果,但佛為加強弟子信心、策勵弟子精進,不作詳細說明,而說得好像造作某一個因,旋即產生某一個果。《攝大乘論本》舉例:「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三、別義意趣──佛似乎在說某一個層次的事情,其實是另一個層次。世親菩薩《攝大乘論釋》舉例:佛為去除弟子對佛法的輕慢,而說須於過往承事恆河沙數諸佛才能「理解」大乘法。實際上,光是「理解」並沒有那麼困難,這裡指的是真實體證。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眾生樂欲意趣)──於弟子不同階段時,前後宣說看似矛盾的教法。《攝大乘論釋》舉例:佛對貪執重者說布施乃最勝修持,待其布施圓滿後,遂說布施非最勝,持戒更殊勝。其實沒有一種法門是最殊勝的,不同根器、不同程度的行者各有最適合的法門。佛陀於許多經典都說某經最上、沒有比某經更高的法門,怎麼每個法門都是第一呢?正是因為佛陀是應機說法的,對某一次聽法的弟子而言,此一法門最殊勝;對於另一批弟子,則另一法門最殊勝。

以上四種理解十分重要,明白佛語有不同層次,即不會以為隨便念誦少許便能獲得大成就,也不會偏執某一法最殊勝、毀謗其他法不殊勝。


別時意趣

無畏洲尊者(Jigme Lingpa)《功德藏》云:「別時意趣無勞成佛教。」意謂聲稱無須廣作聞思修即能成佛的方便,都是別時意趣。這類教法在密宗很多,例如唐‧不空譯《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載文殊菩薩真言arapacana「纔誦一遍,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又如唐‧不空譯《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此咒於藏文教傳經典中名稱相近,岩傳經典則稱「根除輪迴」陀羅尼)謂「纔聞此陀羅尼者,當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一切佛法當得現前,證得一切三摩地……」

顯宗也有類似說法,如《妙法蓮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

當然,光是聽到真言,不可能馬上達至不退轉位或證得禪定;只念幾句咒語和佛號,也無法立即成道。經文指的是真言佛號有此潛力,現實中善根輾轉增長成熟後,才有可能引生證悟。因和果之間有時間距離,需要配合其他因緣才能生果,佛陀為強調真言佛號的功德才作如是言。


即身成佛

不少漢人對密宗所謂的「即身成佛」(一生成佛)趨之若鶩,卻誤會單靠觀想持咒即能輕易成佛,並因此輕蔑其他層次的佛法,也換來漢傳、南傳佛教對密宗、對「即身成佛」的誹謗。

事實上,藏傳佛教對密法行者有嚴格要求,必須先圓滿顯宗的修學,具備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止觀等持後,才可發揮密法真正功效;密法方面也要學習密宗理論,依次修習五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數十萬遍,障盡德圓、因緣具足,方有機會明心見性。這個修學過程在一生內未必能完成,但今生的聞思修習氣能延續到未來生,形成未來生較高的根器,便可能在那一生中「即身成佛」[3]

那麼,「即身成佛」是誇張失實的嗎?非也,單靠持咒而成佛之說,是漢人自己的曲解,正統藏傳佛教並無這樣主張。君不見藏傳上師、僧眾均須進入佛學院苦讀多年,再到密法學院長期修習。若念念咒就能成道,為何大德們要浪費時間呢?連大德也要實學實修,普通凡夫何以妄言不需經教、毋庸多修?

有人可能反駁: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1052─1135)沒有學習經教,而且一生內成就,為何你否定「即身成佛」?

筆者並非否定「即身成佛」,只是正統藏傳佛教所說的「即身成佛」,要在行者具足特定條件時才成立──根器高者(即過往生曾廣作聞思修者),現生只修密法,甚至光念佛號或打坐、參話頭,都有開悟的可能。密勒日巴尊者雖於現生中並未學習經教,但從其道歌可見,他已具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顯然過往生已圓滿聞思(聞思的數量沒有標準,生起相關覺受即達標)。薩迦班智達(Sakya Pandita,1182─1251)也指出,尊者過去生是一位格西(Geshe,佛學博士)。

因此,持咒開悟並非不可能,但從現生看是單靠持咒,從三世看仍須具足聞、思、修。根器上乘者只是少數,大部份行者都是普通人,由基礎開始、按照次第逐步上進,最為穩妥。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言:「見地應由高出發,實修卻應從低開始。」密法的功德完全建立於顯宗的基礎之上,不先修習顯宗,根本不可能成就密法,更可能有「走火入魔」之虞。例如古時印度某個修大威德金剛的瑜伽師,死後轉生為魔鬼來到藏地,被阿底峽尊者(Atisha,982─1054)施食驅趕回去。

有人會問:你怎麼知道我不是上根者,持咒即能一生成佛?歷史上許多公認的大成就者都很精勤研習經論、修持各種加行數十萬遍,從大師們的傳記可見(例如宗喀巴大師曾獻曼達一百萬次,手肘也磨至破損)。難道我們自認比這些大師更上根?許多下根的人往往因為煩惱熾盛、我慢貢高而覺得自己是上根,但只要客觀反思,即會發現自己貪求自利、缺乏慈悲、容易發怒、嫉妒他人、搬弄是非等諸多缺點,並非想像中那麼高尚……

何況,真正上根的行者,即使修持基礎的法門也能得大成就。無須擔心自己是「上根」所以不能修持「下等」法門。


無修成佛

此外,密宗的「遷識法」(phowa,音譯「頗瓦」,把心識遷移往淨土的法門),號稱「無修成佛」(蓮師語),當屬別義意趣。蓋遷識法也需要修持嫻熟才能成就,並非完全「無修」,只是所修的「量」較少;所得成就也不是「成佛」,而是往生淨土,不過生於淨土後更容易成佛。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修辭手法。

(待續)

※ 本文作者為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客座助理教授、香港教育學院客席講師,本港多個藏傳佛教道場之譯者、幹事、顧問等。


[1] 〈佛法儀規不能臆測〉

[2] 顯宗、密宗是教法內容的差別,並不等同於漢傳、藏傳的地區分類。漢傳、藏傳佛教各自均有顯宗、密宗教法。詳見拙文〈藏傳佛教不僅是密宗〉。

[3] 可參拙文〈小乘與大乘、顯乘與密乘的次第〉。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