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陀的前生:以救拔父母苦難的功德,累積善的資糧,最終成就佛道⋯⋯

聖嚴法師曾說:「佛教徒的根本目標是要成佛,但其開始,是從一個普通正常人開始;要做一個正常、普通、標準的人,首先便要從孝順父母開始。」父親節將至,讓我們藉此機會看看佛陀前生行孝的故事,了解其孝行及孝道的重要性。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故此,孝行有修行上的積極意義。佛陀曾說,他以救拔父母苦難的功德,累積增長善行,最終成就佛道。 [1]

佛陀的前生故事:以肉身供養父母

《賢愚經.須闍提品》記載,在很久以前,閻浮提(南贍部洲)有個國家叫特叉尸利,國王提婆膝下有十個兒子,當中最年輕的是善住太子。他統領的國家最小,但物產豐足,百姓生活安樂,人人都愛戴他。

有一天,國王被身邊的一位名為羅睺的臣子逆謀殺死了。羅睺更想要率領軍隊,把善住王也一並殺掉。善住王自知兵力不如,決定帶著王妃和七歲的兒子善生離開王宮,逃向鄰國。兵荒馬亂之際,他隨手抓走數天的糧食就匆匆離開了。

其時通往鄰國的路只有兩條,一條路要走七天,另一條要十四天。心慌意亂間,善住王竟踏上了較長的那條路。走到半路,才發現袋中糧食只夠自己一人吃數天。

披星戴月、風雨兼程,三天很快就過了。糧食早就吃光,一家三口在荒野中勉力拖著疲憊的身軀行走,餓得快要暈倒了。善住王思前想後,下了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

「沒辦法了,只能犧牲一人。」他把腳步放慢,瞧著前方的王妃,準備拔刀⋯⋯

小王子見父親手握刀柄,馬上明白了他的心意,叫道:「父王!千萬不要!請來割我的肉吧,我願意成為你們的糧食。」善住王淚如雨下,說甚麼也不肯下手。

小王子竟拿刀往自己身上割!善住王夫婦嚇得面如土色,雖早已饑不可忍,愛兒的肉卻無論如何吞不下去。二人哀歎良久,最後只好成全小王子的心願。

一邊淌血一邊趕路,小王子只覺越來越虛弱,視線漸漸模糊起來,仍勉力堅持著割下身上的肉獻給父母。數小時後,他再也支撐不住了,倒地不起。

善住王夫婦以為愛兒已死,哀慟不已,但路程不能耽擱,只好狠下心離去。看著父母遠去的身影,小王子在心中默念:「願你們平安抵達鄰國,也願我以這樣的功德早日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遠離痛苦。」

見證著這一切的天上諸神,看了這一幕後不禁感動落淚。天帝釋想要試探小王子的道心,於是從天上飛下,來到他的面前。「你有這樣的孝心,福報一定是很大的。你想要些甚麼呢?」

「我不求三界的快樂。」小王子的語氣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我只希望以這樣的功德來度化眾生。」

「難道你一點都不恨父母嗎?」
「一點都沒有。」
「可是你身上的肉,都快要被他們吃光了啊?」
「我一點也不悔恨。如果我的話不假,那麼我的身體將會回復如初。」  

話音剛落,小王子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得厚重起來──全身肌肉竟馬上長出來,痛楚也一掃而空了!

天帝釋與一眾天神齊聲歡呼:「好極了!好極了!」

在天人的擁護下,小王子順利抵達鄰國。父母看見愛兒竟然平安無恙,不禁喜極而泣。鄰國國王聽了王子的故事,大為欽佩,邀請三口子在皇宮暫住,更派出軍隊助善住王平反叛亂,重返家園。

原來當時的善住王,就是佛陀今生的父親淨飯王,而小王子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說:「我在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身體解救父母脫離危難⋯⋯因為過去世積累的功德,成就了今生的佛果。」

聽到佛陀的前生經歷,僧眾盡皆讚嘆歡喜不已,有弟子馬上就證了須陀洹果,也有的證得了阿羅漢果。

要孝順父母,我們當然不必像小王子那樣「捨身割肉」。然而,怎樣才算是盡孝道呢?

從佛教的角度而言,「孝」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如太虛大師所說:「何為狹義的孝?即世間講者是⋯不能外奉養父母於生前,不能忘親恩於死後。」「狹義的孝」即好好奉養父母,在他們死後也不忘撫育之恩。

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中開示,孝道有不同層次,狹義的孝(即照顧好父母的日常生活)屬於「小孝」:「生養死葬,小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精進修行,度父母出離生死輪迴才是大孝中的大孝。

而更廣義的孝,則是超越血緣關係、遍及一切眾生的孝。太虛大師說:「凡自無始以來,升降循環恒河沙數不可計極的眾生中,在佛門視之,胥有吾前世億兆賜身之父母在。是故其報恩宏願,處處以歷世親恩為懷,亦處處以眾生盡往樂土為禱。」我們不僅要報答今生的父母,也要擴及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的父母。再推而廣之,在多生多世的輪迴中,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親人。斷惡修善、供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慈悲,就是最徹底的孝道。



延伸閱讀:
張蓮覺居士與佛教孝道

 


[1] 《賢愚經.須闍提品》:「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