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依性隨緣(書介《船到橋頭》第一輯〈一葉扁舟〉)

繼程法師(網絡圖片)

編按:來自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著作等身。本文作者對法師著作《船到橋頭》感悟尤多,嘗試憑著自己的理解,梳理書中第一輯的脈絡,介紹法師如何教導我們安頓生命。

修行佛法久了,每人對佛法的體會,雖與日俱增,但也有所不同。最重要是學習藉著佛法較為看清自己,進而安頓身心及生命,這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亦是佛陀度化眾生的本懷。

繼程法師2000年到美國弘法三個月期間,寫了約九十篇小品,後來輯印成書,名為《船到橋頭》。 書中,法師與讀者分享他近年來對佛法的體會──「依性隨緣」,即內在安住於空性,外在則隨順因緣,時刻回歸當下,清楚照見,超越一切外在現象與二元對立,「甚至習氣煩惱皆不刻意滅之,而心卻能安住而不為所擾所惱」。[1]

書的結構分為四輯,輯名於其新版序編為一首詩:

〈一葉扁舟〉泛江湖

〈岸上風光〉收眼底

〈千帆過盡〉水無痕

〈船到橋頭〉自然直

每一輯約有廿多篇文章。由於並非以時間或地點為次序[2],相信是以主題內容為依據。不過,選輯的標準不太明顯,較為隨意,同一主題的文章,可能會散見各輯之內。每篇文章篇幅不多,大都是兩頁紙以內,而且概念清晰,行文流暢,就算趕時間或較乏耐性的讀者也會容易接受,雖然法師再三希望大家能自在生活,多給自己生命留多一點空間。

本文嘗試整合書中第一輯〈一葉扁舟〉的文章脈絡,介紹法師如何以「依性隨緣」,開示我們好好地安頓生命。

法師多次強調我們要「自在生活」,首先要透見「所有的一切, 莫不皆依〔出生、成長、死亡〕此共同秩序而運作,也莫不皆依其本而生滅。」[3]「一切法皆依其本然性的法則顯現、運作。」[4]繼而須「放得下對外境的執著、攀附、依託,放得下一種嗜好、習慣,放得下身段、名聞、利養,…若再能將內心的煩惱也放下,心便自由多了。…真正的幸福就是在放下時,因為放下便不再追求,不再執取,便不再因此而產生限制與壓力等作用。」[5]「隨遇而安,…是自在的一種方式,…是內心對物對事對人的一種開放、適應及坦蕩。」[6]

法師指出人總會犯幾種毛病。一是心向外求:「心裡頭的千絲萬縷,拋向外境的人事物,…也許會以為纏住了這些種種就是得到了,得到了就很快樂美好,[…卻不知]有纏有苦,有線有限。」[7];二是忙碌到忘失了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人都會為忙找很多的理由,讓自己忙得有理,但往往這些理由都不是那麼有力的,只因為自認為多些追求、多些累積,乃至將時間填到滿滿,就是生活的意義了。」他希望大家反思:「工作狂是否真能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抑是不敢面對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問題,而躲到工作裡去?」「賺更多的錢是否真能在生活中用得上,抑只是在財富累積上多幾個零頭?」「用重重的金錢壓力來逼使自己努力往上爬,是否真是在為民服務,抑只是權力欲、支配欲的驅使?」他建議大家「不妨為生活的寫意也找個理由, …乃至為慌亂緊張的生活找個偷懶的理由。」[8]

在另一篇文章[9],法師再感慨「有些人認為生命不應該留白,因此把生活填得滿滿的。」雖然他讚嘆「生活有個目標、有個理念,是很好的,也很有意義,為之而忙而奉獻,精神皆很可嘉。」但是,他希望大家留意「在如此過程中,生命的深沉真義是否必然照見?…一個沒有給自己空間的生命,會缺少迴旋的餘地。」

法師一方面指出生命的無常多變,通過分析如何〈該放下時就放下〉,令讀者體會「因緣運作的原理」,明白「緣生緣滅的過程,每個剎那都在流動著,也沒有一個實體,[…]連因緣本身也只不過是剎那生滅」,希望大家能夠〈放得下〉、〈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放下應得的〉、及〈不需期盼〉[10];另一方面,他表示明白「沒有理想與上進心,會讓人覺得不長進。」所有的目標,包括在文化事業和修行,「都使人的努力有個方向,而能積極去從事。」[11]他希望提醒大家建立目標時,不要「忘了自己的立足點,或立足點與目標的距離。…若要繼續提昇,必須沉靜下來,從深沉的內照工夫中,把自己看得更明白,對世事或所謂的理想、目標都能清楚,而二者之間的關係及互動,也都了然,於是將激情等沉澱,對整體的運作便有[通盤了解和提昇]。」[12] 另外,「放下的真義並不是什麼都不要。…不執是因知一切的虛幻,放下則是在見此真相後放下執著,於是從執著中超脫,煩惱也就脫落了。…放下只是放下對一切存在的執著,隨緣而無住,提起只是認清一切存在的運作,依性而任運。」[13]

作者身為禪師,當然不忘強調心的修養。面對人生多變或有逆境時,「雖然沉著應變,未必一定有轉機,卻能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或心情,對於面對問題,或對事件的思考,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這是心的修養,也許也可以說是文化養成,或依自己的慣性形成,但總還是一種修養。需要一些理性的訓練及生活的磨鍊。…真正的從容是心已無罣礙,…看世間的是非好壞,在相對中操作,在本性中寂滅。」[14]

在第一輯最後的一篇文章,法師再次提點:「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所有的理論或道理也同樣有相對的」[15],不去分出高下,不計較高低,才能獲得心理上的安頓。


[1] 原序

[2]

[3] 第一輯內文章:生命如是安頓(頁16)

[4] 第一輯內文章:順其自然(頁26)

[5] 第一輯內文章:放得下是很幸福的(頁18)

[6] 第一輯內文章:隨遇而安(頁20)

[7] 第一輯內文章:無線無限(頁22)

[8] 第一輯內文章:寫意生活(頁28)

[9] 第一輯內文章:多留一點空間(頁44)

[10] 第一輯內多篇文章的名稱

[11] 第一輯內文章:安守本分(頁34)

[12] 第一輯內文章:安守本分(頁34)

[13] 第一輯內文章:該提起時即提起(頁40)

[14] 第一輯內文章:從容不躁(頁60)

[15] 第一輯內文章:爭什麼?(頁64)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