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假如達摩祖師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否舉行朱古力禪?——專訪定賢法師

定賢法師表示,接引大眾時所施設的任何善巧方便,都不應違背佛教的戒律精神,且要緊扣著佛法的正見。

梁武帝問禪宗祖師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不諱言道:「並無功德!」達摩如斯的回答,聽在貴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耳裏會作何感想呢?達摩似乎沒有顧慮這一層面,或許他更在乎的是佛法的真實義。

當達摩明白梁武帝並非相應上乘佛法後,他毅然走上嵩山,並在那裏面壁了九年。在深山中面壁九年並非易事,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定賢法師表示:「達摩之所以面壁,為的是等待一個有緣人——一個能傳承大乘禪法的佛子,其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也許我們會對此感到惋惜:假如達摩能「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去引導梁武帝,再利用帝王的影響力推廣佛法,這樣豈不會令當時南朝的佛教更加興盛?達摩假如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開設甚麼方便來接引大眾?會否舉辦朱古力禪?當然,這些突發奇想只是些假設性的問題,不可能有個標準的答案。 與定賢法師聊天也是如此,他不會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法師說話很樸實,不像璀璨的煙花般讓人眼花繚亂;反之,他說話的內容像是一枚魚雷,投進水裏後在某個深度便會自動爆炸。那種震撼力反而顯得悠遠深長。法師言談中的機鋒,聽者須自己心領神會。

萬變不應離其宗

定賢法師表示,接引大眾時所施設的任何善巧方便,都不應違背佛教的戒律精神,且要緊扣著佛法的正見。法師稱之為「萬變不離其宗」。

談起「戒律」,人們往往將它與束縛、宗教規範或教條劃上等號,並認為持戒會使人不得自由。戒律是一種高的門檻,倘若將它作為學佛要求,豈不會嚇退許多想進入佛門學習的人?法師表示,視戒律為束縛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戒,是能使我們邁向清涼及解脫的,所謂『十善暢則人天興,五戒行則鬼畜省』。沒法跨過這道門檻,就根本不算進入佛門。假如跨越不過(不持五戒),下一期生命我們便會失去人身。失去了人身,還能談修行嗎?」

戒律具有規範身語意的作用。法師表示,人有與生俱來的煩惱與習氣。修行不是流於表象的事,我們並不會因為被冠上「宗教徒」這個稱號,便立即與我們的煩惱和習氣分割,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戒律的道德規範,來轉化自己的心識及行為。」法師進一步解釋:「如果我們能持戒清淨,繼而對佛、法、僧三寶建立堅定不移及清淨的信心,那麼眾生自然會樂意信受我們所講的話。」這是持戒所產生的力量。

姑息生禍患,隨便出下流

我們或許可以將定賢法師這種「只要自己持戒清淨,別人便會樂意信受我們所說的話」的信念,視為一種因果的反思及訴諸德行的感召——透過自身的修行,去攝受他人。然而,他亦清楚在弘法時的實際困難,「佛教在弘法方面本來是較為被動,因為佛教注重的是欲念的減少乃至止息,這是一種與世情恰恰相反的價值取向。」

假如我們沒認清這種差別或矛盾,便容易陷入「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順應社會的潮流而忘卻宗旨、初心」的盲點。順應世人的習氣,儼然將佛教變成一間「百貨公司——人要甚麼我們便給予他們甚麼」。法師指出:「這是一種功利交換,不單會使人的關係變得脆弱,而且會使佛教變得庸俗。」

在法師眼中,佛教像是一間「專門店」——專門療癒眾生煩惱。所以,「它不應有太多的添加劑,否則會喪失佛教的本質。」法師引述印順導師的開示補充,「佛法是一味的,目的只為治病——貪瞋痴之病,對症下藥的處方就是『緣起』和『空』正見;但是眾生執拗難調,『良藥苦口』,此時必須調配藥方變化口味,使得容易入口。」為配合眾生口味,使良藥可口,我們於是不斷地在這「一味的良藥」加入他們想要的元素。假如添入的元素超過良藥原有的成分,甚至影響了良藥的發揮,那麼這味添加了許多「善巧方便」的良藥,還是那味能讓眾生得到究竟解脫的良藥嗎?

法師續說:「接引大眾的方法要樸實,不應該『炫』或『玄』。『炫』是指外相上的,增加過於新穎、炫誇的元素以吸引信眾;『玄』則是指理論上,講得太過虛無飄渺。因為無論是『炫』的元素或是『玄』的話語,都不能解決他人內心的煩惱,它們充其量只能暫時將煩惱轉移。」

法師說話很樸實,不像璀璨的煙花般讓人眼花繚亂;反之,他說話的內容像是一枚魚雷,投進水裏後在某個深度便會自動爆炸。那種震撼力反而顯得悠遠深長。

從師奶菩薩到尸羅菩薩

以上是定賢法師提出有關「接眾的態度」。這是觀念的層面,然則回到現實生活中,法師又如何運作呢?

佛法碰觸生命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每每需要一番經歷的人才能理解,譬如人生是苦。可能是基於這種原因,佛教給人的印象是老人才會信的宗教。最近幾年,有些人希望把佛教年輕化,有人甚至打正旗號,目標受眾就是年輕人。

對此,法師卻有一番與別不同的見解。「我在乎的不是他們的性別、年齡,我傾向從『對方是眾生』的角度來看待。」如果我們將法師的這種見地與菩薩度生的精神——「眾生無邊誓願度」對照,不難發現這種見地更契合四弘誓願。「所以,從弘法利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應忽略這班老菩薩。」

佛教在弘法方面本來是較為被動,因為佛教注重的是欲念的減少乃至止息,這是一種與世情恰恰相反的價值取向。

「不應忽略老菩薩」,除了是與四弘誓願相契合之外,也與緣起法相應。從緣起思想來看,人與人、社會、乃至自然是種相互共存,具有共同的利害關係。以人際關係為例,在這關係中,家庭成員的往來是一個最密切的系統。而在這個密切的系統中,母親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她們往往是孕育、凝聚整個家庭,並給予家人慈悲關愛的角色。法師指出:「我們要教導這班師奶菩薩,除了修福之外,我們還應該鼓勵她們修慧。當她們明白佛教的義理,便能於生活中實踐佛法並發揮身教的示範作用。」法師笑說:「由於『師奶』的讀音與巴利文的“sīla”(「尸羅」,意思指「戒行」。)相近,我們於是將『師奶菩薩』改成『尸羅菩薩』,寄望她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這篇專訪提及的是有關定賢法師的接引大眾的態度及實際的操作。在下一篇中,將會分享法師弘法中的點滴,包括在他的觀察中,現在學佛人遇到甚麼樣的難題。

延伸閱讀

尚未見過滄海桑田,卻已看破紅塵的佛系青年:定賢法師講述學佛者應有的處事態度

監獄弘法 暢佛本懷:專訪暢懷老和尚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