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在城市中心撒播喜悅:專訪措尼仁波切

過去廿一年,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在世界各地按照藏傳佛教的義理,教導大眾如何了解心靈的根本。他是大圓滿上師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的兒子、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的兄長,並且獲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為竹巴噶舉傳承的重要上師。

措尼仁波切對於佛學與西方科學研究(特別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對話極感興趣。他洞悉西方人的心理,因此他教導禪修的方法可以直接連繫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並觸碰到人們心靈的最深處。

仁波切即將蒞臨香港弘法,我們代表本地註冊非牟利組織措尼香港基金會訪問了他。基金會旨在護持仁波切的弘法志業,以及尼泊爾措尼給恰寺的維修和女尼教育工作。


問:措尼香港基金會

答:措尼仁波切

問:仁波切四出遊歷,在世界各地教授學生。您怎樣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會妨礙我們追求快樂和成功嗎?

答:我發現世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生活主要建基於簡單的思維和溫情,但是在現代的西化社會,生活形態被知性和追求繁榮的心態主導。我無意中發現,這會對「微細身」中的能量造成阻塞,並且減弱人們對喜悅或安好的覺知。這意味著,即使你可以好好地思考,在你心靈最深處並不感覺良好。然後,這種能量堵塞也會削弱思考能力,令它變得零碎空洞。最終這會對個人、家庭、社會和工作間造成不愉快及不和諧的情況,因為基本的心理健康已經紊亂了。

問:在藏傳佛教理論中,微細身是甚麼?

答:微細身就是我們體內的能量水平和情緒的歸宿。它由脈(藏文:tsa)、氣(lung)和明點(thigle)組成,明點由氣推動,在脈裏面流動。明點是我們快樂的來源,繃緊的神經系統則會消耗明點。

問:那麼,有甚麼補救方法可幫助我們恢復對喜悅的覺知?

答:多年來我嘗試過多種方法。最終,我明白到:「對,我們要把認知的心與我們的感覺連繫起來。」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在發達國家,我們身體的重心都傾側到頭裏面,因此我們要將它往下移帶到身體去。一旦肉身、情緒和認知的心連繫起來,一切就會順利,然後你可以透過多種善巧方法,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並消解阻塞,有一天你就會發現到自己與生俱來的喜悅,那是一種基本的良好感覺──我稱之為「真愛」(essence love)。那是對微細身裏面的阻塞最好的治療。當認知的心與身體圓融結合,你感到踏實、開懷、思路清晰。然後,認知的心就可以接收到智慧和洞見。這個方面我講得很多。

問:在藏傳佛教的上師中,您對於情緒健康和身體的關注點是較為罕見的,這也是您的著作《醒了就好: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的主題。您為甚麼特別喜歡講這一套?

答:我的願望是嘗試轉化人們的苦難,我看到這是現代城市人的一種「高檔苦難」。他們急促的生活方式令微細身急促運行,造成躁動的感覺,令各種情緒湧現。他們希望把思想平靜下來,但是微細身卻急速轉動,最終我們的心便會變成了這種阻塞或不健康感覺的奴隸。當你將自己所有的能量往外推,或者將太多氣推向頭腦,就會感到不對勁。你可能很有成就,但卻感覺不對勁,長遠來說那是問題。

問:您是不是發現東方和西方都有這現象?

答:我發現只要是現代城市,只要有發展的地方,都有這現象。如果你不關注這問題,它就會打垮你的整個系統。有一天你會癱瘓,甚至不能工作。你覺得自己被分成兩半,心的一半在處理工作,另一半則在處理能量問題。但是,如果你的微細身健康,工作會有效率,也不會感到有壓力或繃緊。

問:香港是個小地方,卻住了超過七百萬人,社會文化由工作主導,充滿壓力。不過,這股動力似乎很大程度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

答:香港人甚至比紐約人工作得更賣力!我明白有需要追求物質上的安全感,但我想香港人的反應過大了。或許原本的信息已經過時。事實上,我覺得在香港生活很不錯,但是你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因為你的老習慣仍然在身後推著你。必須不斷更努力、更快速工作這個信息,其實不再切合你的實際狀況,而且正在不必要地燃燒你的能量。一生之中,你要實踐自己的雄心壯志,當中會有很多期望與恐懼;到你攀到事業階梯的頂峰時,你的氣已燃燒殆盡,不能再享受自己的成就。你在物質上富有,卻並不快樂!

問:那麼,在香港這個充滿刺激的城市,有很多事物令人分心,我們也可以感覺平靜嗎?

答:肯定可以。首先,你必須察覺有問題,然後便可以轉化它。若果你找到適當的平衡,就可以過著急促的生活,但卻不感到急促。先要對你自己和你的處境慈悲。你可以跟自己的老習慣說話,告訴自己,你做過了頭,這是不健康的。我在教一種「握手練習」,練習期間,你向內看,誠實地與自己連繫,覺知自己原始的感覺和微細身的騷動。

記著,那種疲憊並非來自思考的速度,而是微細身的速度。舉例來說,如果我想從這裏回家,我認知的心已經想到怎樣去到那裏,但是我的肉身不能即時隨著認知跳過去,必須按部就班去做。但是我的微細身,或我的情緒和感覺卻在說:「去吧!走吧!立即去!快點!」這好像我們內在的速度限制──在精神、感性和生理三個層面。思考和行動迅速是好事,急躁的情緒卻肯定對我們沒有好處。那把慫恿我們加快的內在聲音只會帶來壓力和虛耗。因此,覺知微細身的能量、將不必要的急促和憂慮減至適當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很有價值的。如果微細身運行暢通,你會感到非常清醒!敏捷、機警,但卻冷靜;活力充沛、高效,但卻快樂。

問:您怎會以這種方式演繹傳統的佛教義理?

答:我跟很多來聽我講學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看到需要回應的問題,又特別從Daniel Goleman(心理學家兼科學新聞工作者)、Tara Bennett-Goleman(教師兼心理治療師)和Richard Davidson(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教授)學到很多認知心理學及腦部功能的理論。我的講學內容建基於我們就科學觀點與佛學理論的交流,這種合作很有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我們地圖,佛法給予我們修正自己的工具,科學則為我們印證一下過程是怎樣的。

問:香港正在經歷很多轉變,本地文化更加認同情緒商數和個人發展的價值,這似乎是非常適當的時機去傳播您的理念。

答:香港將東西文化有趣地糅合起來,這令到好與壞的東西混雜在一起。一方面,香港人對於業力、輪迴、微細身和風水有所認識;另一方面,部分傳統社會架構可以令人的情緒相當壓抑;這些東西以外還有西方文化的影響。我想人們在家和在辦公室可能過著很不同的生活,這會導致混亂和不易察覺的痛苦。

我看到很多香港人在尋找答案。他們內心深處知道有些東西不對勁,但卻不知道是甚麼。我過去在這裏講學時,發覺有些東西是立即見效的──大家明白自己內裏有一些東西需要轉化。我的方法不是改變外在的生活方式,而是解決內在的問題,直至有一天我們的集體生活方式會自然轉變。當我們認知的心、微細身和肉身能夠達至和諧,一種平靜的感覺就會產生,傳播到整個群體。

問:我們身處這個躁動不安的年代,您有甚麼建議?

答:我們修習佛法,發心利他十分重要。因此,我們首先要回歸到本自具足的自性,重尋內心的平靜,再延展開去。在那基礎上,我們可以運用知性去行動,重要的是不要從受傷的情緒出發。

問:對於怎樣培育情緒健康的小孩子,您有甚麼建議?活在香港,競爭越來越激烈,小孩子非常年幼就開始學習,有些三歲便開始學寫字。

答:小孩子感覺到情緒安穩比過早學習大量知識更為重要。太多知性的刺激和責任會令小孩的情緒不勝負荷,這對他們的整體成長不健康。我明白香港正在經歷很多轉變,即使我們不能改變外在環境,仍能讓小孩的微細身保持嬉戲狀態。舉例來說,我鼓勵父母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孩子的臉向外朝,父母在後面保護著。孩子便可以快樂地玩耍,自由往來,潛意識卻知道有人陪著他。這有助傳遞真愛,讓孩子感到安全、有自信地成長。父母灌輸太多東西和壓力,會令孩子感到窒息或困擾。當然,小孩需要念書,但是每天保持十五分鐘這種輕安的接觸,很有好處。久而久之,他們會在這健康的基礎上,學會承擔責任並發展自己的認知能力。

問:在現代的生活環境中,佛學思想仍然對痛苦的轉化大有幫助,實在不簡單。

答:最初我不明白為甚麼富裕國家的人會受苦,以為這只是貧窮國家像尼泊爾才有的,現在我對兩者同樣同情。非常富有的會受苦,在尼泊爾最貧窮的也會,不過我在那裏仍看到喜樂和開懷。當然,最好是外在快樂,內在也快樂。嘩,那就棒了!


原文:

Cultivating Wellbeing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An Interview with Tsoknyi Rinpoche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