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地藏稀有大願心 利益人天無量事:記敦煌地藏菩薩像

誰是地藏王菩薩

農曆七月廿九日是地藏王菩薩聖誕。甚麼是地藏王菩薩聖誕?為何當天是地藏王菩薩聖誕?誰是地藏王菩薩?祂與我們有何關係?地藏王菩薩為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齊名,深受世人敬仰。地藏,梵文為Kṣitigarbha。Kṣiti-為「堪」或「住」之意,後轉化為「地」或「住處」之義,-garbha為「含藏」之意。菩薩,梵文為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

玄奘法師(602-664)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長安大慈恩寺所翻譯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稱:《地藏十輪經》)載:「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1] 該經中也提到地藏菩薩,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的無佛世界,成熟有情。說明地藏菩薩於無佛在世的過渡時期,教化眾生,非始於今世,從無量無數大劫以來,一貫如此。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誓不作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大願。祂這大願心,即使非佛門弟子,也會有聽聞。

敦煌莫高窟出土地藏王菩薩絹畫(圖:英國博物館,1919,0101,0.19)
敦煌莫高窟出土地藏王菩薩絹畫(圖:英國博物館,1919,0101,0.19)

流浪生死諸眾生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2] 並載:「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3] 地藏菩薩昔於忉利天宮,受釋迦牟尼佛囑咐,於世尊寂滅後,未來佛彌勒菩薩降生娑婆之前,在這過渡期,娑婆世界眾生交給地藏菩薩負責度化。

佛陀特別叮囑地藏菩薩,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眾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皆得解脫。《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4]

地藏菩薩的本願

地藏菩薩發大願的因緣是甚麼?在很久以前,地藏菩薩有一世是一名大長者子,見到當時在世的師子奮迅如來,地藏菩薩見其面如滿月,眼睛如青蓮華葉,雙手過膝,身上紫磨金色,威光晃耀,有說不盡的相好莊嚴。大長者子深受感動,頂禮師子奮迅如來,並請問如何修得法相莊嚴。師子奮迅如來回答長者子:「想證得法相莊嚴,必須發菩提心,在長遠的劫(時空)中,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於是大長者子發下大願,「從今天起,盡未來際不可說劫,廣設方便,度盡一切眾生,我才成佛道!」

地藏菩薩因在初發心學佛時,已發下如此大願,所以歷經了百千萬億劫 直至現在,地藏菩薩還未成佛,在這久空的時空中,地藏菩薩,如祂所說,廣行方便以度眾,祂現男子身、女人身、畜生身,甚至入地獄等皆無障礙,這些應化示現,非凡夫血肉身困於輪迴所能理解和達到。所以釋迦牟尼佛用抽象的方式敘述,來給我們後人示範榜樣。地藏菩薩有一世是一名叫光的貴族孝女,為救母而供僧,並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

地藏菩薩的本願是甚麼呢?《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5]地藏菩薩在佛前,立弘誓願在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重罪報眾生成佛,然後地藏菩薩自己方成正覺。

經中亦提到地藏菩薩其實修行已久,早已是十地菩薩,與佛的果位不過相差一級。但地藏菩薩卻因慈愍受苦眾生,願意耐勞行菩薩道,發誓不馬上成佛。這是何等無我、偉大、稀有而動人的大願心。依此推理,在這娑婆濁世,下一位成佛的菩薩是彌勒,而最後一位成佛的菩薩,應該是為我們留守到最後的地藏了。

莫高窟唐代繪有地藏王菩薩像的幡(圖:英國博物館,1919,0101,0.118)
莫高窟唐代繪有地藏王菩薩像的幡(圖:英國博物館,1919,0101,0.118)

無邊眾生誓願度

人的本性,有善有惡。視乎個人業力及趣向,引發哪一面的種子較多,福德因緣而果報不一。可惜大部分的人都受貪、瞋及痴所蒙,知或無知地因貪戀各種欲望而作或多或少的惡業,至惡果自纏,苦而不能自拔,令其長久輪迴於六道中,不能解脫。堪者人身不保,墮三惡道,轉生畜生、餓鬼或地獄。所以我們應當在得人身之年,盡量把握時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自己及他人儲備福德資糧,以免地藏菩薩要無止境地延後祂的成佛果位。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6] 地藏菩薩用盡一切可能的方法來幫助有情。可是菩薩發大菩提心,眾生的根器有差別:第一種,利根者,得聞佛法,立即明白理解並實行於生活中;第二種,善果者,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教化,終能成就;第三種,暗鈍者,資質較一般,需要長久時間才能點化;第四種,業重者,連基本的正視也未能做到。就是因為眾生根器的差別,地藏菩薩才需要用多元方法來幫助有情。

地藏菩薩的造型

有關地藏菩薩的佛經,最早是北涼時期(397-439)所翻譯的《大方廣十輪經》。經中記:「是地藏菩薩作沙門像。現神通力之所變化。有如是等大莊嚴事。亦是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亦名聲聞辟支佛正法伏藏。亦名解脫智寶之大寶渚。亦名菩薩救世之法。亦名涅槃導師商主。猶若如意寶珠所求滿足。亦如寶渚一切商人所趣。亦如大地能生善根。亦是涅槃大法神器。」[7]經中形容地藏菩薩以沙門相示現,及提到如意寶珠以滿足所求。

敦煌地藏王菩薩

(敦煌石窟的地藏王菩薩像的朝代,及其所處的窟號和位置,請參考文末附錄一和二。)

敦煌莫高窟的地藏王菩薩像,盛唐有一身,中唐有一身,五代有十一身,宋代有五身,西夏有一身。可見地藏王菩薩像最早始見於盛唐,在五代,地藏王菩薩盛極,至宋依然流傳甚廣。

另一方面,被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從敦煌莫高窟帶走至英國,現存英國博物館的地藏王菩薩像共九幅,全都是稀有精品,通常以有清晰題記的較為珍貴。題記載有供養人姓名、日期及供養之目的,所以我們在這裏探討一下1919,0101,0.19(Ch.lviii.003),在九幅中唯一有完整體題記的一幅。

(斯坦因帶走九幅地藏菩薩像的編號、形式、物料、尺寸和朝代,以表列形式載錄於文末附錄三。)

這幅有清楚題記的北宋絹畫,畫中主尊地藏菩薩頭披花紋風帽至肩膀,不見頭髮,頭和身皆放光,頭光上有華蓋。身光後放出六道光線。相貌飽滿華人相,柔和的線條表達出慈悲和憐愛的神情,莊嚴而親切,唇小與厚呈朱色。雙手及腳部線條顯示菩薩豐厚柔軟的肌膚,富彈性而纖長。朱色配淡墨綠色,以流動的線條表達織物的柔滑度。綬帶、雲紋綢袈裟,層層疊疊皆清晰可見。祂左手持放在左腿上,持明亮寶珠,右手斜持錫杖,健壯魁偉。

地藏菩薩身後放出六道光線,以代表地藏菩薩發願救度的六道眾生。各道光線上有配有象徵性的小像來顯示其道:左方最上段的小菩薩像代表天道,左中段的牛馬代表畜生道,左下段用拿著耙子的鬼代表地獄道;右邊最上段的人物代表人道,右中段捧日月的四臂天代表阿修羅道,右下段以被火焰包圍的赤身代表餓鬼道。地藏菩薩法座二旁各有一尊「普門菩薩」呈合十胡跪的供養姿勢,頭和身皆放光,同樣安住於較小型的蓮華法座上。普門菩薩應指觀音菩薩,同樣發大心行菩薩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常同時出現這兩位菩薩名字。

此畫供養人康清奴,願藉造像的功德,祈願除天道外的五道的解救,題記中載:

建隆四年癸亥歲五月廿二日題記

親姻眷屬並休康寧昆季枝羅同沾福分

錫振動地獄生蓮珠耀迷途還同淨土更願

速退於身軀煩惱永離於寮體功德乃金

之刃今者更染患疾未得痊瘁願微痾

宅恐墮於五趣之中禍福無常心願於解脫

其斯繪者厥有清信弟子康清奴身居火

題記大意是:建隆四年(963年)癸亥歲五月廿二日,此畫施主康清奴,因病纏身,恐墮入五惡道。因知道世間禍福無常,渴望心靈解脫。所以願藉造像的功德,祈願疾病速離身軀,煩惱消失。地藏具有錫杖一振,能使地獄生蓮花,並透過寶珠使黑暗變成明亮,還歸淨土。康氏更迴向雙親及整個家族上下人等健康安寧,沐浴於順調的恩惠中。

題記兩旁各有二小題記於供養人旁,寫道:

東單(右一大男子):敦煌郡□□太子賓客□□

西單(左一大女子):故母陰氏一心供養

東單(右二小男子):男幸通一心供養

西單(左二小女子):女十娘子一心供養出適陰氏

陰氏是當時當地的大戶,非一般人家等閒之輩。康姓是昭武九姓之一[8]。康國人尤其以經商和舞蹈著名。這都是千年圖像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額外發現,從一言半字,能窺探過去的大時代中,盛世大戶的一刻善念,所行之作,福蔭著他意想不到,千年後的我們。

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記》(圖:英國博物館,S.3092)
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記》(圖:英國博物館,S.3092)

另外,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記》(Or.8210/S.3092),是有關地藏菩薩的重要文獻。內容述於大歷十三年(778年)二月八日,襄州(今湖北襄樊市)開元寺道明法師被地獄使者帶到閻羅王面前,經審查後發覺原本閻王要的是龍興寺的道明法師,於是放還此開元寺道明法師。就在那時,道明法師「見一禪僧,目比青蓮,面如滿月,寶蓮承足,瓔珞莊嚴,錫振金環,衲裁雲水。」道明不認識,禪僧自我介紹說是地藏菩薩,知道閻浮提將他畫成「手持至寶,露頂不覆,垂珠花纓,此傳之者謬。」遂要求道明法師記住他的形像,回陽間後糾正世人的錯誤。地藏菩薩旁有一獅子,道明法師問其緣由,地藏菩薩回:「此是大聖文殊菩薩化現在身,共吾同在幽冥救諸苦難。」道明法師返回人道,將他在地獄道所見的地藏菩薩形像「圖寫真容,流傳於世。」

我們現代人見到的地藏菩薩像有三種:一、 裸頂比丘相;二、 披帽比丘相;三、寶冠菩薩相。裸頂比丘相主要見於顯教經典,寶冠菩薩相見於密教經典,唯有披帽比丘相不見於佛經,而出自《道明和尚還魂記》。唐前期的地藏菩薩像均為裸頂比丘相的單尊像,無脅侍菩薩及供養人等。中唐以後,地藏像發展至多樣化,有裸頂比丘相,也有披帽比丘相,地藏菩薩周圍也出現了獅子、道明和尚、六道、十王等圖像,變得豐富及添了本土色彩。

地藏菩薩與我們有何關係?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記佛陀開示:「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9]如經上記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瞻禮地藏菩薩形像,稱揚地藏菩薩名號,可以得到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除,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民間大眾對地藏菩薩的信仰逐漸演化為不單為祈福,而是與地獄十王聯繫在一起,把地藏菩薩視作冥界的主宰。正因地藏菩薩發願超度一切眾生,乃至身懷重罪的地獄眾生,所以,對地藏菩薩的信仰是基於對地獄的恐懼,及對地藏菩薩威神力的敬仰而產生的。同時地藏菩薩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種無私無我的偉大精神,自然特別受人敬佩。

莫高窟盛唐45窟中的地藏王菩薩壁畫(圖: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盛唐45窟中的地藏王菩薩壁畫(圖:敦煌研究院)

地藏菩薩駐九華

安徽青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與五台、峨眉和普陀齊名。為甚麼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呢?唐朝高宗皇帝時代,在新羅國有一宗室金喬覺,少年時已厭倦醉生夢死的生活,離家遠遊修行,至中國九華山,見環境秀麗宜於修行,便不再雲遊,駐在九華山坐禪勤修,風餐露宿刻苦修行,在世時靈驗事蹟不斷,華人與朝鮮人皆認為他是地藏菩薩化身。他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七月三十日之夜裏,開悟成道。

金喬覺在山上修行時,山下有檀越閔公發心護持,獻地建寺,閔公之子更隨金喬覺出家,法號道明。從此地藏菩薩塑像皆以道明、閔公為脅侍。以至十幾個世紀以來,在此修行、成就者不少,前來朝聖、禮拜者更是絡繹不絕。

利益人天無量事

農曆七月廿九或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聖誕,其實是為了紀念唐朝時安徽九華山肉身地藏菩薩的成道日。佛弟子對地藏菩薩的熱烈崇拜,實在由於肉身地藏菩薩偉大的苦行所引起。這就是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聖誕的因由。農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在七月末後的這一天,紀念祂無私付出的精神。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結語:「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10] 可見,本願,就是本行,也是度盡眾生的本誓力來源。 地藏又被稱為「大願地藏」,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因此,發願能給我們助己助人的力量。發小願,得小力;發大願,有大能量,成就大家,共成佛道。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第十二:「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11] 地藏的「地」,如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地,「藏」有含藏和包容之意。雖然佛性本來具足,但因各人的業力,受塵勞封鎖而未見本來面目。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悲願力,也是在我們每人心地中,本來具足,有待盡快開啟的潛能。力量强大,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大眾承擔更大的使命。

附錄二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三

[1] 唐.玄奘,《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號411,頁726a16(05)-19(13)。

[2] 同註2,頁779b06(02)-09(03)。

[3]唐.實叉難陀,《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3冊.號412,頁778a19(05)-21(02)。

[4]同上,頁781b07(09)。

[5]同註2,頁778b15(05)-16(02)。

[6]同註2,頁779b16(02)-18(02)。

[7]北涼(397-439),《大方廣十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三冊,號410,頁681c14(00) -20(03)。

[8]「昭武九姓」,亦稱「九姓胡」,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Sogdian和國家及其來華後裔之統稱。即姓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書》)。昭武九姓人善商賈,尤以康、石國人為主。

[9]同註2,頁70783a04(04)-b01(05)。

[10]同註2,頁783c17(04)-19(03)。

[11]《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頁788c15(00)-17(00)。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a7%b1%e6%85%a7%e7%91%9b%e5%8d%9a%e5%a3%ab/" title="Posts by 駱慧瑛博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駱慧瑛博士</a>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羅賓遜學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副研究員及藝術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專研敦煌唐代觀音經變、敦煌吐魯番文獻等。專著《觀心自在 —— 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為首屆「想創你未 來 —— 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獎作品,並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著《緣繫敦煌》。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