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夢中說夢

夢中陰霾

朋友若然告訴筆者關於他的一個真實體驗,從很小的時候,大約相隔數月,便會奇怪地發著同一個夢。夢中不期然地去到孩提時曾居住過的地方,每當他踏入這無人居住的地方時,心裏都會害怕得發毛,總會發現附近有若隱若現的甚麼黑黑小東西匿藏在街道的小角落、舊居、荒廢的會舍、梯邊、馬路旁、小斜坡等等盤桓,恍如進入了日本電影「千與千尋」的劇場中。

每次面對著這些幻象,由於若然覺得非常真實,顫抖的心馬上從夢中驚醒。這種情況糾纏多年來也沒有改善,他甚至懷疑這些訊息背後會帶來甚麼啓示,而他的家人認為他只要視若無睹便可以了,可是他又無法停止這噩夢的纏繞,由於它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漸漸對此事亦變得無奈而麻木。

決心重遊

在四十多年後的一次春節掃墓,若然遙望著蔚藍晴朗的天空,心情倍感輕鬆,不知怎的,剎時腦中閃過一絲念頭,舊居不就在附近嗎?何不重遊舊地?看看那一直令自己午夜夢廻的地方,在久別多年後變成甚麼樣?心中想著想著,這倒也是個好提議,與其糾纏不清,倒不如摸清底蘊……

於是便沿著寂靜無人的馬路,腦海迴蕩著兒時的記憶,踏入彎彎曲曲的小徑,映入眼簾的一座座人去樓空的房舍外牆,在熱情的陽光下顯得有點孤單和殘舊,若然回望昔日大伯和姑姐屋外的草地已經築起了一排排高高的鐵欄,嫩綠的草地已變成灰灰的石屎塊,孩提時的三輪車已換成了一輛輛新型的私家車,再轉入路彎,迎面而來的有一所所大型建築醫護大樓,眼前哪有稻田、小山坡和房舍?它們全都不知不覺地銷聲匿跡了。

不久,終於到達舊居前的會舍,當年爸爸最愛在這與叔叔們耍麻將玩樂,對面的居家亦已改為中途宿舍,往昔的熱鬧喧天與眼前的荒廢孤寂形成一度強烈的對比,現今何曾有一人?從窗外望入,有的只是塵埃滿布和空空蕩蕩的四堵磚牆;孩提時爬不上的斜坡,如今一個跳彈已經輕鬆跨上了,橫掃陽光下街內外的四周,心裏忽然閃動著久違了的喜悅,自己不斷地反問自己,何曾有甚麼?見到甚麼?還有甚麼?盤旋遊走的目光伴隨著如釋重負的心,當下不禁輕鬆自在起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就像若然這情況,對於如何認識世間的一切現象和事物?甚麼是虛幻?甚麼是真實?往往渾於其中,不知不覺,被六種感官所形成的見聞覺知徹底地欺騙了,令自己常常迷迷糊糊、擔驚受怕。

關於認識的探討,宋朝蘇軾在《題西林壁》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通過對廬山面貌的探索,認識到「當局者迷」的道理。同樣地,我們處身於相對的世界中,對於周遭的一切,是無法認識世間現象和事物的真實本身。為甚麼呢?佛陀認為只因我們一切的認識都來自六種感官,它們顯然是相對性的,有局限性的。

修學佛法,就是應該要去除自我製造的恐懼等幻相。但我們在生活之中常處於顛倒的妄想虛幻中,無法醒覺,佛陀在《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說所謂生命,甚至一切現象、事物,就如夢幻泡影,亦如露如電,是虛幻不真實的。可是,真實是甚麼?對沉醉於大夢之中的我們久已懵然不知,渾然不覺,亦已習慣了不知不覺。

真實是甚麼?

為甚麼不知不覺呢?因為我們不了解佛所說的世間真實,也不了解「世間極成真實」是甚麼一回事。

在《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ž真實義品〉中,提及「世間極成真實」:「云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衣、乘、諸莊嚴具、資產什物,塗香、華鬘、歌舞伎樂、種種光明、男女承事、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1]

原來我們世間人一直以來的槪念、影像、語言、思惟等,都是建基於由無始時輾轉傳來於「想」(samjñā)(槪念理解)作用上的「自分別」(sva-vikalpa)(自然作出分別)所成。我們的大腦意識已經非常熟悉地,並且無須進行任何的觀察過程,就直接把由「想」和「自分別」所組合而成的東西當真,甚至以後也一直輾轉地這樣執取著。

換句話來說,在我們意識中,其實一直也慣性地生起種種槪念、影像,並且對它們進行分別、思惟和觀察等等的活動,這些就是〈真實義品〉中所說的「世間極成真實」。不過這些世俗中我們經驗到如此有的情況,究其也只是世間共同認許的真實。地就是地,不是火。然而,此真實雖然是存在,但不是究竟的真實,因此所謂「世間極成真實」,只會存在於我們思想之間。

再者,正如發夢的心和夢境不是無,夢心和夢境都曾經生起作用,所以不能否定它的出現,但夢境中的事卻並非真實,它只是虛幻不實,並沒有它本身的真實存在。又如幻術師幻化草木樹葉等,變似牛、馬等形相,雖然有幻化的事出現,但真實是沒有牛、馬存在一樣。

再深入來看,世間的一切法無不如此,不管是人或事物,並非一切幻夢形質等現象都無所有,它只是依著不同的條件,如幻如化地出現,只不過若以為顯現出來的東西是真實存在,那就是完全的虚妄分別了。

總括來說,若然心中所想的,那種具有實在自性的真實,它只是由「想」和「自分別」組成的東西。如果能覺醒體會此中的重要道理,則接近真實之期又近了。

真相大白

舊居的真實狀況已昭然若揭,若然一直所害怕的,是因為兒時曾經生起的槪念或經歷,在他的腦海中一直運轉,如是這樣,跟著又再起種種分別,當影像在夢中出現時,便好像真的一樣,甚至已經生起少許幻覺,使他以為夢中所見的是「實在」。可是,此種「實在」又令他再次陷入分別中,這樣便覺得更加「真實」。

故知所謂「夢中所見」,其實就是若然意識中從無始時以來,由想和自分別輾轉生起這些槪念、影像後,再執取和分別,導致逐漸覺得那些東西實實在在,影響便更加深,造成在腦海中終日運轉,最後形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由此可知,所謂「夢中所見」,其實都只不過是大腦意識對攀緣境的虛妄分別而已,正如《解深密經》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刻,若然終於願意把久藏在心裏、虛妄不實的陰霾全都放下,捨離了內心的不安,往後也不再發那些的故居幻夢。

總結

無可否認,我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常會不自覺地在沒有依靠的情況下,對事物產生害怕、擔憂等情緒,造成種種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甚至影響精神和健康。所以當我們感到害怕時,若能持續在那個情境裏面,訓練自己觀看恐懼感—它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來直接面對,用心仔細去看、去聽,當下去把捉和體驗,所謂害怕和恐懼也是緣生緣滅,甚至於其他的喜、怒、哀、樂、愛、憎、慚、苦、痛等等感受亦如是,再觀照這些東西只不過是「想」和「自分別」的虛幻產物而已,我們若能嘗試如此直接和它面對,並把它放下,便可初步體驗佛法解脫的意味了。


[1] 大正30.486b16-26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