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導致死亡的三個原因和為何會「非時死」

有生必有死,沒有眾生能逃脫。《佛說無常經》云:「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佛教徒應當如實觀察死亡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人縱然願意永久活下去,壽命無量,但還是非死不可啊!「死」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情?甚麼原因導致死亡?佛經又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呢?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談到死的各種原因。我們在這裏討論死亡的三個原因,也說一說非時而死的九種原因。


《瑜伽師地論》卷一
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云何死?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

「云何死」,「死」是甚麼一回事情呢?甚麼原因導致死亡?「謂由壽量極故」,是因為眾生壽命盡了。壽命是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他就死亡了。


此複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

「壽量極故,而便致死」有三種不同原因。

「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第一個是壽量盡了;第二個是福盡了,就是賴以生活的資具沒有了。那「不避不平等故」呢?就是本來福、壽也沒有盡,還能繼續生存的,但是這個人糊塗啊!他去做一些糊塗事,就把自己的色身破壞了,所以就死掉了。


當知亦是時、非時死。

這三個原因又可歸納成兩種。一種「時」、一種「非時」。「時」死,死的時候到了,就死了。「非時」,就是死的時候沒有到,但是卻死掉了。


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現在說「將命終心」,就是將要死亡,這個時候內心的情況會怎樣呢?

「或由善心」,臨終者心裏思惟善法,然後死亡;或者是思惟「不善」法;或者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心,「或無記心」,就這樣死掉了。臨終時眾生的內心世界,有這三種不同思惟。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一個人,隨他的業力所得到的壽量滿盡了,代表其生存時間到盡頭了,就是「時死」,在應該死的時間死去。


云何福盡故死?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那福盡而死又是怎樣呢?「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一個人,其生活所需的「資具」闕少,無法生存,這個人就得要死,所以是「福盡故死」。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

何謂「不避不平等故死」呢?如佛所說,有九個因緣,令這個人壽命還沒有盡便死掉了。


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何等為九」,哪九個呢?

「謂食無度量」:飲食過量,對於身體不好,因為這樣,壽命沒有到就死掉了。

「食所不宜」:吃的東西不合適。吃的東西有營養,自然令人能夠旺盛的生存下去;吃的都是無益之物,人當然會死亡。

「不消復食」:吃下的東西沒有消化,還要繼續吃,那也對身體不好。

「生而不吐、熟而持之」: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應該想辦法把它吐出來。身體裏的廢物不能排泄,淤積在內,成為毒素。「生」是毒素開始淤積的時候;「熟」是時間久了起了變化,如果還是不能排泄的話,便會造成生命危險。

「不近醫藥」:不相信醫生的治療,不去親近醫生,得不到治療,最後病死。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根據《瑜伽師地論略纂》解釋:「入水投火,他損墮坑,愚癡故死」。不知道哪些食品對於自己是有利益的,或者有損害的,隨便吃東西,這也是一個危險。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非梵行」,「梵」,是梵文,漢譯為清淨之意。非梵行,就是非清淨行,例如男女之欲。非時行非梵行,根據《瑜伽師地論略纂》解釋:「飢飽遠行,病時而犯故死。」在不當時候行非梵行。非量行非梵行,過量行非梵行,男女縱欲過度了也會死。

為方便大眾學習,也在這裏節錄了《瑜伽師地論略纂》對「不避不平等故死,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的解釋:一、食無度量,腹脹死。二、食所不宜,毒害死。三、不消復食,不轉死。四、生而不吐,不消死。五、熟而持之,不通死。六、不近醫藥,橫病死。七、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入水投火,他損墮坑,愚癡故死。八、非時行非梵行,飢飽遠行,病時而犯故死。九、非量行非梵行,染愛過度故死。


此名非時死。

前面這九種原因,就是「非時」而「死」。壽還沒有盡,福也沒有盡,因為做了這九種事(或九種之一),便死掉了。

在《瑜伽師地論》說到這個死由「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因著這三個原因,人就會死亡。《瑜伽師地論》說有九個因緣,使令這個人的壽命還沒有盡(不避不平等故死),就死了。也說出臨命終的時候,心理情況可以是善心、惡心、無記心。

從以上引用的經論來看,人的壽命是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不走也得走。有的人能「時死」,也有的人「非時死」。想要避免「非時死」,應當避免做以上九種導致「短命」的事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