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年初一彌勒聖誕,意在更新、帶來希望、寬容施樂、善行得淨:談未來佛為人間帶來的指引和遠景

不少佛教徒都知道,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人間的未來佛,在世尊釋迦牟尼佛後下生成佛。彌勒佛下生,這個世界將出現很大的改變,成為人間的淨土。在政治運動中,彌勒佛代表著更新和變革。歷史上不少人,當他們將舊制舊事推翻時,會假托彌勒佛之名活動,例如武則天和白蓮教等都是。

農曆大年初一,中國人尊為彌勒菩薩聖誕,相信是藉此代表變化更生的意義。所謂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中國歷史上更有「改元」和「易正朔」的政治和社會活動,內容包括重新規範舊時服色、禮樂等事,以至確立新政權。中國文化當中,借彌勒菩薩表彰豐富的現代意義,很重要的原因就源這種變革的思想。

今天彌陀淨土思想已深入民心。回顧中國歴史,自南北朝起,崇尚彌勒淨土的大德其實很多,代表人物包括道安和他的弟子、唐代的玄奘、窺基、灌頂、明代的憨山,以及近世的虚雲、太虚等高僧。他們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彌勒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因緣很深。彌勒集菩薩和未来佛兩種身份於一身。「彌勒」梵文 Maitreya,意譯「慈氏」。據佛經說,彌勒在兜率天內院,以菩蕯身為天人說法, 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而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皈依修行者不計其數。彌勒即因為由釋迦牟尼佛的親口預言而成未來佛。

彌勒淨土有兩個,一是《上生經》所說的兜率淨土,一是《下生經》說的「閻浮提」,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佛經說龍華三會,每一會度人無數,意味著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彌勒下生的淨土,就安置於人間,充分體現了彌勒信仰的入世性格,沒有完全摒除人的欲望。而且因為佛經所描述的這個未來人間淨土,讓人找到了改變這俗世的可能和希望。

廣義而言,彌勒當然救眾生苦,但更加重要的是施樂。《彌勒大成佛經》說彌勒「本為菩薩時,常施一切樂,不殺不惱他,忍心如大地」。彌勒善於從正面和積極方面教化眾生,鼓勵人相信豐盛歡樂的佛國世界可以靠自身力量在人世間實現。

人常稱彌勒為大肚佛。世俗化後的彌勒佛形象,是身短腹皤、笑口常開、言語隨心、寢卧隨處、見物則乞,又能示人吉凶的布袋和尚 (《宋高僧傳》)。所代表的佛教精神是慈悲、寛容、樂觀、向善、平等。

簡言之,彌勒的兜率淨土和未來的人間淨土,同處欲界。據經所載,修行方法簡易,不强調斷欲,也不要求必斷煩惱。修持五戒、十善等善法,就可以住生兜率淨土。往生費力少而易成功。更勝之處在於,雖在欲界之內,卻能永不退轉,成就佛道。往生兜率淨土,將來還可隨彌勒菩薩下生娑婆世界,普度一切眾生,成就人間淨土。

在修持上,彌勒信仰是易行道。《上生經》說:「欲為彌勒作弟子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這就是說,守五戒、八齋、具足戒,修行十善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邪見)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佛教學者楊惠南稱,彌勒菩薩弘揚「易行道」,強調眾生自力修行以往生佛國,處處為畏懼「難行道」的眾生著想。

眾生修持往彌勒淨土,真是不需修禪定,不需斷煩惱?《彌勒上生經》說到彌勒菩薩「具凡夫身,未斷諸漏」,雖是出家僧,卻「不(專)修禪定,不(急)斷煩惱」。菩薩在世的示現,是一位有缺陷的凡夫。

然而,菩薩當然不是一位沒有修行的出家人。印順導師認為,彌勒菩薩不是真的不修禪定,也並非不斷煩惱,而是不修深禪定,不斷微細煩惱。導師說,菩薩不修深定,因為修深定會耽於禪樂中而落入小乘。菩薩也斷除「貪、瞋、痴」的根本煩惱,不斷的是微細的煩惱。(據〈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一文。)菩薩不證入涅槃,是因為要「留惑潤生」,保留一點點煩惱,以輪迴人間度化眾生。

最後,本文要討論一下彌勒信仰對建設人間淨土的啟示。

近年,全球共同關心的環保問題,也成為佛教界關注的議題之一。《彌勒下生經》之中,描述了人間淨土的大自然環境: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村落相近,鷄鳴相接;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

再者,經中亦介紹了彌勒淨土中的城鎮建設:《彌勒下生經》這樣說: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夜雨香澤,晝則清和……

《彌勒下生經》更有關於人類生活和壽命的描述:相見歡悅,善言相向;食無患苦;金、銀、珍寶各散在地,無人省錄;人壽極長,無有諸患……

《下生經》這多方面的描寫,雖然是久遠的將來才會實現,但作為世間人類當下希望的寄託,是深具意義的。同時,亦揭示了彌勒淨土信仰在當代社會和未來世界中,在環境、糧食、經濟、健康等多種問題的威脅之下,這種法門可以積極發揮安身立命的作用。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