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怎樣做病人的朋友:由修行 「五憶念」、柔順心和慈悲心到相關的應用技巧

當身邊親友病了,甚至病得比較嚴重,我們除了憂慮之外,也常感到不知所措。一位自己患了長期疾病的教授,以第一身經驗告訴我們怎樣與病者相處;陪伴病人身旁時,如何輕鬆愉悅地讓大家都感到互相支持。

這位原任教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法學教授托妮.伯恩哈德(Toni Bernhard)自2001年起患上罕有的肌痛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簡稱 ME)。托妮在 2010年出版了一本深受歡迎的著作《佛法陪我走過病痛》(How To Be Sick: A Buddhist-Inspired Guide for the Chronically Ill and Their Caregivers)。

托妮在最新的回顧文章中表示,初病時經常埋怨自己怎麼始終無法痊癒,想到可能因為缺乏意志才繼續病下去。托妮自謂已經信佛多年,然而在混亂和憂慮之中,竟忘記了早已學習過的佛陀教導,那就是「五省察」,又或稱作「五憶念」。佛陀提醒大家,「無論僧俗男女,都應經常省察。」

「五憶念」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會衰老,我無法避免衰老。
我會生病,我無法避免生病。
我會死亡,我無法避免死亡。
我所珍愛的一切,我所愛的人都會改變。我無法避免要捨棄這一切。
我所繼承的,是自己身語意行為的結果。我的行為,就是我的延續。[1]

我們知道,生病是人的自然現象。然而,不少長期病患者有怪責自己的傾向。這種想法與我們身處的文化背景有關,卻同時又與「五憶念」所說相違。很多人都認為,吃得適當、做運動、減低壓力、正向思維有幫避免染病。一旦患病,靠醫生治療便可痊癒。托妮指出,活在這種文化之中,當身邊朋友患病時,我們有可能感到不安和害怕,不懂得說甚麼和做甚麼。托妮為我們介紹了一本新書,為不懂與患病親友相處的人提供一些有用指引。

這本書名為《探病為何最好別問「你還好嗎?」》[2]

(How to Be a Friend to a Friend Who’s Sick) ,作者是波葛賓 (Letty Cottin Pogrebin)。波葛賓從她本身患乳癌和接受治療的經驗中,發現治療者和病人之間往往出現ㄧ條鴻溝。她開始訪問病人、尤其是長期病患者,請他們表達,希望朋友怎樣和他們溝通。

這本書簡要地提出有用的建議。例如的一位因病以致無法外出的朋友溝通時:

首先是避免陳腔濫調、令人覺得不是出自真誠的寒暄話;

專心聆聽朋友的話,不要只顧告訴他該如何如何;

回應朋友的說話,別只顧說自己的話或只按自己的設定溝通。

波葛賓又建議,探訪這位被迫留家者時:

帶一些可引起話題的東西,例如書本或新型合用的小家具;

攜帶輕便的遊戲一起玩、或帶影碟一起觀看;

先想好可以在朋友家做的小事情,例如煮點小食、室內種植、和寵物遊玩或一起打幾通電話等。

托妮認為,雖然波葛賓這本書旨在提醒我們怎樣與患病的朋友相處, 但同時亦適用於「五憶念」裏面所提到的其他情況,例如面對年老、死亡或失去至親。

然而,托妮特別提出,從佛教角度來說,我們實無須為自己定下不能改變的行為標準。以波葛賓這本書為例,書中包括很多「可做」和「不可做」(do and don’t)的指引。問題是,這些標準是否永恆的定律呢 ?舉例說,作者指出,以不適當語氣向病人詢問「你怎麼啦?」或「你情況如何?」都有可能令病人十分不安。在書的另一處,作者為了「留在醫院探病多久」列舉了很多考慮方向。書中也舉出多種考慮,幫助我們決定是否給病人送禮物。以上種種指引,反映出作者認為「好心」和「好意」並不足夠。

托妮說,作為一名佛教徒,她仍然相信出自真心的好意十分重要。佛陀十分重視慈、悲、喜、捨,這些修行都與真心好意相通。只要是全心全意的慈悲待人待己,都能夠締造好緣。

托妮說,自己也是一名長期病患者,親身體會到朋友的真心真意遠比行為的對錯或適合與否更加重要。「我會問自己,他們所做的是否出自慈悲心?如果是,縱使說話或行為未必是最適合我所需,我仍然樂於接受,並因此而快樂,」她這樣說。

托妮坦言,過去多年,當有人對她說「你看來不似病倒了」等話時,她總是認為朋友不明白自己,因而苦惱不已,甚至不禮貌地回應幾句。後來,她終於明白到朋友其實是出於真心的。於是她學懂放下,不再介懷。

如果不為行為定下標準那麼該怎樣做呢?托妮引用佩瑪丘卓(Pema Chodron)的教導給我們參考。那就是「始於足下」或「由當下開始」(Start where you are)。 要知道,「當下」可能意味著一種不順遂的情況。托妮提醒我們,不必對這些情況下判斷。我們過往也許從來沒有親友患重病的經歷。但佛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無常的,而我們的心卻是柔順的,可以適應不同情況。面對無常和不可料所產生的不安和憂慮,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慈悲。

托妮建議我們展開內在對話。例如自己對自己溫柔地說:「至愛的人病了,我現在探望他,確實感到憂慮。」「無疑,我是害怕面對疾病的。但我知道這這不是我有問題,也不是我做錯了。」當我們懂得對自己慈悲後,就發心對朋友同樣慈悲,更要誠意地布施。我們就以這種心態想好探望患病親友時怎樣開始溝通。

托妮說,波葛賓的書其實十分實用,作者在她的書中列舉很多有用的建議。托妮認為她必須補充的,是以慈悲和布施的心,真心誠意作好準備。這樣,當我將波葛賓書中提出的種種指引付諸實踐時,親友便會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關懷,而我們柔順的心也能和親友的心相通。


[1] 根據一行禪師/梅村的中文譯本。巴利文版本出自 Upajjhatthana Sutta,中文譯名《省察經》,見南傳增支部5集57經AN 5.57

[2]https://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63421139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