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感情的發現——韓劇《不是機器人啊!》觀後感(一)

最近發現了一部很有心思又動人的韓劇《不是機器人啊!》後,四處向親友推介,其中一位朋友的回覆:「慨嘆自己在生活上有機械人化的傾向」,教人有所感觸。

每次看到有關人工智能(AI)的報道,我總反思人類學習的方法。亞洲的教育普遍以功能為先,搜集、儲存及引用標準答案,以量為主;在法國讀書時,很佩服教授的評分態度:就算是未成熟的論文,只要學生表達一些獨立的思想,成績也高於那些只會引用「天書」論點的功課;丹麥LEGO 成立的學習中心也強調小朋友「做中學」,即從實踐中去摸索、體會或印證,從而建立知識。看來外國人對於自己孩子的潛力,有更大的信心。或者他們更有勇氣和耐性,讓孩子多些時間去跌跌碰碰,摸出自己的路。

對於人情世故,我們又是如何學習呢?

《不是機器人啊!》像一個寓言。男主角有財有勢,但十五年來,只可獨自生活在豪宅,因為他對人類敏感,一旦接觸他人身體,便會逐漸腐爛,呼吸困難,甚至會致命。陰差陽錯下,他和一位真人假扮的機械人相處,像小孩學習與人溝通,兩人之間慢慢建立了真誠、關懷和信任,竟然根治了他多年的頑疾,原來一切只是心魔——那是他被周遭親友多次欺騙後的防衛機制。

他本來十分高興,還向醫生炫耀自己被機械人愛上了。後來卻開始懊惱:自己也愛上了那機械人。最大的打擊是他認識到機械人的感情只不過是製造者輸入的數據,一切都是虛假,只是二手的感情反應。

張愛玲曾經說過:「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1]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又是否一樣都是從腦中的資料庫抽取出來?孰真孰假?

禮儀是需要學習來的嗎?感情是否可任由自然運作?甚麼是感情背後的動力?

以周朝的制度為例,道家老子和莊子認為那些都是人為的造作,他們推祟回歸赤子之心。根據沈芳如老師編製的〈孔子思想簡介〉[2],孔子則認為「周文化是當時文化之最高成績與表現,[他]試圖透過周文精神的重新自覺,以活潑原本僵化的周文。」「周文並不只是外在的一套禮樂政教形式,它其實隱合著一套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而周文的疲弊,也象徵著這些隱含的根本觀念,亟待重新整合,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禮樂的根本精神在於義。至於人何以自覺地想要追求『義』,則是因為人有『仁』心,這是人的本性。換句話說,禮樂的根本更在於仁。」如果不注意硬生生的制度,細嚼建立制度背後的精神及動機,才欣賞到赤子之心另一角度的美麗。

劇中機器人打掃時,大意地將男主角花了十五年細心建立的紙牌堡壘弄塌,他本是十分氣憤。豈料翌日清晨,他在睡眼惺忪中感受到久違的陽光,改對機械人道謝:「看看,原來這是個陽光進得這麼多的窗戶,我喜歡坐在窗邊,之前覺得好暗,完全沒有想到這是因為卡片,[……]你找回我餘生的陽光,所以你的主人我現在真的好開心。」[3]

現代城市人家家戶戶都是門窗深鎖,少相往來,為了不容冷氣漏走,也為了自我保護,已不計較自困於那用監獄式的設計建立起來的城堡。想起童年時的香港,鄰舍之間的大門,日間時段如設而不用,小孩在門外空地嬉戲,主婦穿梭交換自製的應節食品。那時的太平歲月,總教人懷念再三。這些是從教科書上學來的人情嗎?

會痛的心,會愛的心,會從不同的經歷而有不同體會的心,或是會為自己的心已機械化而懊惱的心,正是那不同於禽獸,不同於機械人,使人成為有自覺性、創造性及逆轉性的萬物之靈的印證。

一切在於心是否麻木?是否在活而已。

(待續)

延伸閱讀

從理想的機械人看人、菩薩和佛


[1] 張愛玲:《流言》

[2] 沈芳如:〈孔子思想簡介

[3] 《不是機器人啊!》第六集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