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慈心化積怨

(續上期

上文提到佛陀深知「因緣已到」,所以不再阻擋軍隊前進。琉璃王大軍很快便逼近釋迦族城,釋迦族人見狀,憑著非凡箭藝,加上孔武有力的奢摩童子,曾先後阻嚇了琉璃王及其大軍,可惜很快被軍隊看穿釋迦族人均聽從佛說,是不會殺害任何生命。未幾,軍隊入城到處放火,大肆屠殺,導致釋族血流成河。

正當琉璃王要繼續屠殺之際,釋迦族的攝政大臣,也是曾教導琉璃王射箭的祖父摩訶男走出來,向琉璃王求情說:「如今我潛入湖中,當我未出水面之時,請大王停止屠殺,讓釋迦族人逃走;當我冒出水面之際,請大王隨意殺之。」萬料不及,摩訶男竟然犧牲自己的性命,將自己的頭髮繫於水底的大石,令大量族人免遭殺害。此舉令琉璃王感到悔意,覺得自己不應來討伐釋迦族。可是,當他及後受到幾百名釋族女子辱罵為婢女之子之時,憤怒重燃,命人砍去女子的手腳,棄於深坑。

殺戮終結,軍隊撤退,佛陀與眾人前往族城,為心懷怨恨的釋迦族女開導,女子聽後紛紛放下心結,釋懷地往生善道。而殘暴的琉璃王及其軍隊於七天後,承受惡報,全部被突如其來的大風雨所淹沒,無一生還。

此則故事,讓我們見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怨恨與糾纏是何等可怕,在日積月累之下,竟可釀成流血的慘劇。然而故事中至少有三處轉折位,讓這類人際糾紛在未來減少發生。

首先,是釋族堅持「不殺害任何生命」。釋族不殺生反而帶來滅族之禍?非也。大家切勿忘記招來劫禍之源是釋迦族人的傲慢,而非他們「不殺生」的慈心行誼。假若他們如今以憤恨迎對憤恨,互相廝殺,雙方怨恨一定是沒完沒了。幸好他們還記得佛陀曾說「殺生會導致下一生短命或甚失去人身」,於是使用阻嚇方式希望避免交戰。結果,不是雙方交戰而令怨憤升級。

第二,是佛陀的開導。從雙方長久積怨來說,以上做法可稱得上是被動地承擔了之前的惡果,而並非因為不殺生而遭受殺身之禍。不過是否因此而了結早前的惡緣,答案則視乎釋迦族人的心念。若然釋迦族人沒有心懷怨憤而被殺,過去的惡緣應該是大大減輕,甚至是倒過來琉璃王欠他們一筆;但假如像幾百名釋迦女子繼續辱罵琉璃王,她們未來也會再次遇見琉璃王,延續未了的怨恨,互相攻擊、傷害。相信正正因為有如此的可能,佛陀才親身到達現場,為這數百位女子開導,避免令惡緣無止境地延續下去。

第三,是摩訶男的犧牲。故事中比佛陀更閃亮的,應是釋迦族的摩訶男,他憑著與琉璃王的關係,孤身犯險,拯救了許多釋族之人,可謂以己身承擔了眾人過去的惡習。假如是佛陀向琉璃王求情而在水中犧牲可以嗎?相信不會成功,因為琉璃王與釋族之仇恨與佛陀沒有直接相關,此舉可能只收一時之效,如同在路上阻止軍隊前進,琉璃王還是會怒火重燃,繼續追殺已逃脫的釋族子民。

與經藏接軌而言,釋族、佛陀與摩訶男的行誼不單表示了《法句經》中的「非怨止怨」,更分別展現出不同層次的《慈經》內容──愛己族群,正包含了愛父母、愛師長、愛親友、愛別人。因為看清楚人際之間的因果糾纏,方可「非怨」地放下,最後才能嘗試用慈愛之心去扭轉命運,了斷過去的血海深仇。

因為看透,方能放下,才有慈愛。改善人際關係,大可參詳。

2016.03.24 轉業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