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死去原知萬事空:如何「走」得好

以往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到了這個世代,邁向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越來越多;相對這些長者,花甲之年還是十分年輕,而好多「老友記」,還不能從面相得知他們已年屆七、八十。面對漫長日子,再不如年輕時候有做不完的白日夢和幻想,不是緬懷過去的零星輝煌,就是唏噓殘餘歲月的流逝。


晚年栽培信仰心

青春煥發的年代過後不久,便會有人提醒你如何為老來的退休安全保障籌謀,商業廣告製造的畫面,使我們短暫相信只要有精明的投資目標和方向,就有無憂的銀髮歲月;但鮮有人會去說,栽培一顆信仰心,卻更應是晚年之所依。

當身邊的長輩和父母臨將步入最後的光景,他們眼神中的那種恍惚,讓人驚覺無所依恃的茫然。以往倚仗的一切───物質資財、榮耀建樹等等,原來都無法令你確信你將會到哪裏的安樂土去。既知無法棲戀在這個娑婆世界多時,但我們究竟又有多大的把握能確定自己的去向?


好命不等於安樂

八十多歲的姑母年前小中風後,給送往附近的安老院,雖然起居生活受到照顧,但整天卻只願躺臥床上,坐上馬桶後也不願起來,整個人像沒有生存的動力。她身體沒有大病,還能緩慢的由人牽著走路,但講話有困難,已不願用力說上半句。她四代同堂,衣食無憂,閒時除了麻雀玩樂,就別無興趣。活此高壽,應該是中國人說的「好命」了。然而,生命的無力感總不是以上累加的條件可抵銷的。

人到老年,即使腦子還清醒,多少仍是在昏沉中過日子?我觀察到,長者的晚境如何,有否信仰力量作為扶持是重要的決定因素。上月到德國休假,遇上一位八十七歲的老太太,她獨個兒生活,一個人坐十多小時的巴士、火車,挽著行李來瑜伽中心上課。她向我們說,八十多歲還可以幹好多事,她明年甚至要一個人去印度呢!


把握因緣,用心修行

我相信正是宗教給予的信靠和寬裕,才使老人家有這樣的勇氣。然而,學佛的目的,卻不僅只為了精神寄託───佛法不談把生命全然依靠和交付給一個宇宙的大能者;因為知因了果,對前路的掌握永遠在於你能否真正放下,回歸本然自性。常聽到有長年念佛的老人家,離世時沒有痛苦,身體柔軟,臉容安詳;這樣的「好走」的確是對兒孫和後輩最大的安慰。久經修習,念念與佛相應,當神識脫離身體的一刻,以最後一念為導航,往生極樂淨土,這應該是生命最好的歸處。當中要經年努力精進,才可儲備足够的資糧出發;要像火箭飛升宇宙,抑或如小舟浮沉渺茫大海中,得視乎因緣和修行 。

要家中沒有信仰的老人家一下子明白,確實不容易;如果能讓他們尚有心力時,聽聞佛法,卻多少可以播下一點種子。家人的心態亦十分重要,念佛定心,比言語上的安慰更有力量。無論對錯,能使之安心,不去牽動情緒和煩惱,默默的祝禱,就是孝心了。

晚年是生命的收成期,也同時是了結種種虧欠的機會,應盡量幫助老人家得以順利「過渡」,例如勸解他們化去偏執心,將有助未來輕身上路。

大眾普遍把老人視為社會問題,而生死教育即使從哲學、心理、宗教去談,也無法告訴我們如何才可死得好。死亡伴隨的痛苦及恐懼無法從肉體、智力和精神層面解脫,只有回到意識淨化的層面,才有機會超越,這是佛法最可貴之處。我們像坐井觀天的青蛙,越早鍛鍊雙腿的肌肉,便越能順利跳出這口枯井,而那一片天再不會是我們原來所想像的。


曾頴嫻

從傳媒、互聯網工作至心靈事業,始終不離文字的經營。文字可以盛載的有限,心靈的傳播更可超越言語的無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