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法的療癒──佛典中的療病觀,杜正民老師

杜教授博引依經、律、論,印度大乘佛典,漢傳論典,以期望聽眾能依循聖嚴師父的《法鼓全集》深入經藏。

杜正民教授任教於台灣法鼓文理學院,也是前法鼓佛教學院副院長,在一次不經意的身體檢查中,被確診罹患肝癌。這位自嘲「被聖嚴師父關在象牙塔」的佛學教授,如何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細胞呢?

病苦令杜教授重新體驗、思惟佛法。早前,杜教授於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舉行講座──「法的療癒──佛典中的療病觀」,談論他如何藉由聖嚴師父的開示、佛典的智慧來面對病苦。同時也希望讀者能依循聖嚴師父的「法鼓全集」,深入經藏。本文節錄講座內容,並加以整理。

意外的「禮物」

2005年底,杜教授陪母親前往醫院檢查身體。由於候診時間長,他自己也做了身體檢查。原本只是想打發時間,卻沒想到醫生要他立即住院,做進一步的詳細檢驗。結果驗出他罹患肝癌。

患癌的噩耗,並沒有為他的心情帶來過多的起伏。他依舊在陽明山走走、看看,像以往一樣享受著那個寧靜的下午。頗有一種「老夫坐看風雲起」的從容與淡定。

「我很快寫好遺囑,以及處理手頭上的事。」然後,杜教授跟學校請妥十天假,入院治病。在假單上,他是這樣寫的:「我要去打病禪十。」杜教授笑著說:「聖嚴師父說:『在禪堂裏,我們要面對自己的生死。』我想:在醫院何嘗不是呢?也是要面對自己的生死。」

無法言喻的痛

杜教授收拾行李,準備入院。原本打算帶本書,於住院期間消磨時間。不過,當杜教授「徘徊於上萬冊的藏書中,我竟然找不到一本可以陪我面對病痛和生死的書!」

住院期間,無法言喻的疼痛,讓杜教授苦痛萬分。「身體上的疼痛讓我受不了,那種痛苦是常人無法感受的,情形像是自己在跟自己的呼吸搶呼吸,只能在呼吸中間,趕快吸一口氣。」

直到某日,杜教授碰到聖嚴師父的《美好的晚年》一書,並能夠從中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師父寫道,『身體極度不適的那種痛,痛得讓我想打滾。』」讀到這句話時,杜教授的苦悶頓感釋放——他那種「無法言喻的痛」似乎找到知音。「我很佩服師父講這句話,平常我們都誤解大師,以為他們是不會痛的。原來會痛的不是只有我,師父也會痛!」

聖嚴師父談如何對治痛

「既然師父也會痛,那麼他如何處理痛,以及面對生死呢?假如佛陀在世的話,會怎樣教導弟子面對病苦呢?」這些問題像參話頭般,盤旋在杜教授的腦海中。「我將心中的疑團變成『參話頭』般的追問,並不是因為好奇,而是試圖想在佛典或大德的開示中,找到依循的教導,並且能夠讓我在病中實踐。」

所幸的是,他在聖嚴師父的著作中找到了對治痛的答案,「就是觀念上的改變。痛是生理在痛,不是我在痛。這樣的觀念一旦掌握,慢慢便能讓身、心放鬆。身體放鬆,心情放鬆,便能夠去欣賞它,面對它,接受它,也不需要去處理它。把它當作第三者來看待,那時候變成痛的不是你,而是痛本身。」

這是聖嚴師父在《美好的晚年》中的開示。當師父被轉到加護病房後,院方給他準備一個麻藥補充器。只要按一下,麻藥便會自動流入體內。依照院方指示,劑量不可過多,最多只能每十分鐘按一次,否則有生命危險。然而,十分鐘才按一次,對傷口正在劇痛時是無濟於事的,於是師父就乾脆不按它了。以一種「把痛當作第三者」的態度來對治痛。

佛法的病歷表SOAP

大師們和佛陀面臨死亡時,他們關心的是甚麼呢?很明顯,他們關心的是眾生,不是他們自己。

在漢傳《雜阿含經》中,有些篇幅敘述佛陀如何教導弟子,面對重病和面臨死亡,印順長老將這群經籍稱為「病相應」。《雜阿含經》中「雜」不是指「雜亂」。事實上,《雜阿含經》中,每句話都分得很清楚。那為甚麼叫「雜」?在古籍中,「雜」指「集」,換言之,《雜阿含經》是一套分類清楚的佛陀教法。

「病相應群經對我相當受用,應該好好推廣它。」杜教授在住院期間,從病歷的模式得到啟發。「醫生在寫病人病歷時,都有他們的那一套,譬如說,檢查病人、醫生判斷、如何治療等,在西方醫療的系統稱『SOAP』。

「後來,我發現其實佛陀本人就有一套『SOAP』。在《大醫王經》中說到『四法成就』,就能成為『大醫王』:一者、善思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這便是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佛陀如是教導弟子面對疾病。

講座當晚聽眾踴躍,擠滿了整個講堂。

如何面對死亡?

那麼佛陀怎麼教導弟子面對痛和死亡呢?「佛陀時代,有位弟子叫跋迦梨,他因病纏身,痛苦不堪,想了結自己生命,於是跑去請示佛陀。佛陀如何教導他呢?『佛告跋迦梨: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為非常耶?跋迦梨答言:無常,世尊!佛陀又問:若無常,是苦耶?跋迦梨回答:是苦,世尊!佛陀又問跋迦梨:若是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中寧有可貪、可欲嗎?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

「這是佛陀教導弟子修五蘊──色、受、想、行、識。前面以色蘊為代表,指出五蘊不是常的,它不是實體的。雖然五蘊組合成個人,但它不是實體的法。」

服務大眾的「病願行」

修行必須要有佛典理論依據,否則變成盲修瞎練。個人修行的時候盲修瞎練,在幫人的時候便成以盲導盲,這樣是很危險的!所以,修行不能夠以個人的想法,而是必須要有根有據,根據甚麼?根據佛典。

目前,杜教授正著手參與編譯《阿含經》教導面對病苦與死亡的經文,並結合多年從事電子佛典的經驗,建構名為「佛教醫藥」的資料庫,將佛典變成「經文病歷表」,以提供有次第的修行方法。這無非是希望藉由「法的療癒」——如何導向解脫與實踐佛教生命觀——與更多人分享。

從發病至今,杜教授總是以「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來提醒自己,於是他把每一堂課、每一次會議、聚會、傾談,都當成是一場「告別式」。杜教授坦言以這樣的心態過日子,「能心存感恩,懂得珍惜每一刻,也更能清楚放鬆地享受當下。」

每天杜教授都會提醒自己「當發無窮願、實踐菩薩行,希望每一天都能像〈三皈依〉所說:『體解大道、深入經藏,還能服務大眾,落實個人的病願行。』」

延伸閱讀

被聖嚴法師甚深囑咐的人:專訪《聖嚴法師年譜》編者林其賢教授

臨終病人教我的功課:生死學講師郭惠芯老師談陪病的藝術

參考資料 杜正民(2015):〈病,不煩惱〉,《人生》,第380期。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