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影響西方美術浪接一浪

談到日本盛行於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浮世繪,最著名的大師應該要數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他不單是首位獲得國際認可的畫家,有評論者甚至認為,若沒有他,西方美術可能不會出現印象主義。西方各大美術館近年不斷展出他的作品,目前波士頓美術館正舉行他的作品展覽(展期今年四月到八月)。

葛飾北齋原名中島鐵蔵(幼名時太郎),1760年出生於江戶(即東京),十八歲開始繪畫浮世繪,一生非常多產,作品經統計達三萬五千幅。他的題材多樣化,由花鳥蟲魚以至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繪畫秀麗的山川景色;風格上,工筆與寫意同樣出色。但是他要到六十三歲繪畫出《富嶽(富士山)三十六景》系列後才開始聞名,最膾炙人口的是該系列中的《神奈川沖浪裏》(神奈川海邊的大浪)。2000年,美國《生活》(Life)雜誌將他列為「百位世界千禧名人」之一。日本名導演新藤兼人1981年將他的事跡拍成《北齋漫畫》一片,由緒形拳飾演北齋,影片於日本國內榮獲多個獎項。

說到北齋與西方美術的淵源,首先值得一談的是他所用的顏料。他開創先河,在《神奈川沖浪裏》和其他多幅名作中的藍色,是用一種名為「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的顏料。這顏料源自英國或德國,當年很可能是經由中國進口至日本的。這種在日本來說嶄新的藍色,跟傳統的靛藍色交替運用,形成獨特的層次。

西方人要到北齋死後,才有機會接觸到他的作品。1850年,美國海軍軍艦抵達日本後,日本不再閉關鎖國,西方人開始接觸到浮世繪。當時的日本人覺得北齋的作品相當粗俗,但對西方人來說,他運用色彩和線條來處理空間的手法卻是革命性的。

最初輸往西方的浮世繪版畫印本,往往只是作為商品的包裝紙。直至1867年,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日本展覽館展出了一批浮世繪,令不少參觀者驚為天人,其中包括名畫家莫奈。他買下了二百五十幅浮世繪,其中有二十三幅是北齋的。莫奈其後的魯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及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等系列,意念來自北齋早期將一樣物件以數十個影像重複展現的處理手法。

另一些畫家則較受北齋處理人體的風格影響,例如印象派畫家德加(Edgar Degas)有多幅人像作品的意念均源自北齋的浮世繪。

北齋對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影響確是顯而易見,不過同樣明顯的是,19世紀西方畫家對日本美術的興趣和探究流於表面化,東西方美術並沒有因而有深入的交流。儘管如此,北齋的藝術表達意念還是像潮浪一樣,一次又一次的給西方美術界帶來驚奇,歷久不衰。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