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浮圖之思──淺談布烈松的決定性瞬間與華嚴時空觀

圖 1 Eunuch of Imperial Court of the last Dynasty, Peking 1949
圖 1 Eunuch of Imperial Court of the last Dynasty, Peking 1949

「無量無數劫,一念悉觀察;無來亦無去,現在亦不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光明覺品〉

又一年了!回看堆積在電腦的照片,總有某些事情徘徊在已消逝或未消逝的記憶中,留住生活中種種情態的硬照堆積在窗台上,看看掌中的數碼相機,只須手指左右撥動,影像的去留就在小螢光幕中速掃速決,比閱覽硬照的時空快得多,在速看速決的年代,更愈發想起攝影家布烈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的「決定性瞬間」和華嚴世界的時空觀。

以新聞攝影者的身份遊攝各地文化

攝影人喜歡旅行,布烈松也不例外,但比我們幸運的是他那新聞攝影師的身份,在不同文化中拍攝大量作品。二戰後,在1948年拍攝甘地、49年在中國從事紀實攝影和拍攝最後一群太監、亦曾被蘇聯批准入境拍攝,攝影的機緣引導他在世界各地拍下各式各樣的瞬間。看布烈松的照片,對於不是活於彼時彼刻的人來說,仍是很陌生的情景,距今六十餘年的瞬間觀,仍是攝影領域中的經典。

《決定性瞬間》中的觀世之法

初次看布烈松的照片是攝影美學課上的《法國聖拉查火車站》, 照片上印著的是火車站旁的水窪,一個佇立的人、一個跳躍的人、橫躺的鐵圍欄,真實的環境與水影中的虛境,同時呈現在一張照片,而當時我直覺上認為它不過是幅平平無奇的照片!

直到當我讀到布烈松的《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才恍然若悟在影像中交織的時間和空間。在同一幅影像中,什麼是流逝?什麼是停駐?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象?什麼是構成在瞬間消逝中的決定元素?

瞬間觀打開攝影者對時空的盲點和關注,把人從慣性的思維帶回眼前景象,有助我們在面對被攝物和按動快門之前,把握按機前的剎那間黃金機緣,以期印在照片中的主體、比重、內涵等元素達到更強的視覺效果。

圖 2 Paris, Gare St.Lazare 1932
圖 2 Paris, Gare St.Lazare 1932
圖 3 Cordoba, Spain 1933
圖 3 Cordoba, Spain 1933
圖 4 Lock at Bougival 1955
圖 4 Lock at Bougival 1955

在布烈松的著作中,多次讀到他辯解「決定性瞬間」,不應該被詮釋為一種攝影技巧,它應該是一種觀世的方法。

一念觀察,無住於瞬間的華嚴時空觀

布烈松的「決定性瞬間」為後學展開從影像到觀世之法、從有限到無限的時空觀,儘管他在晚年說禪足以解釋他的決定性瞬間,然而《華嚴經》中的時空觀,卻啟發我們在一念當中(瞬間一念中)體會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也許我們尚未有能力領悟這種境況,決定性瞬間論與攝影行為卻是萬法中之一的法門,引導我們於無量變化的時空中,以一念瞬間之觀察,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執著,當下透入「光明遠大」(聖嚴法師法語)的覺醒中。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