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空」談淺說

梵文“Śūnyatā”是名詞,衍生自形容詞“Śūnya”。《成唯識論述記》:「梵言瞬若可說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故“Śūnyatā”漢譯是「空性」,至於英譯則是“Emptiness”。

作為一種外來思想,受因緣所限,佛教東傳須要藉助翻譯是在所難免。對梵文佛教典籍中的概念,翻譯方法可以用音譯和意譯兩種。我們熟悉的「佛陀」是梵文 “Buddha”的音譯,它的原來意思是覺者。採用哪一種方法來翻譯,主要是看中土原有的語言中,能否在不須繁冗的文字下,亦能充分表達這外來概念為原則,並無優劣,音譯也可以隨時間給漢字賦予新的意義;「佛」就是最佳的例子[1]。在漢文佛典中不乏音譯和意譯兩者並行的例子,例如「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化,音譯自 “Bodhisattva”,意思是覺悟的有情。「觀自在菩薩」則意譯自“Avalokiteśvara ”合字連音,“ava-lokita”意思「觀」; “īśvara”意思「自在」[2]。有的梵文概念在初傳中土的時候,一時未有想到合適的漢詞,往往就先權宜地採用音譯,往後經不斷的琢磨,以合成詞的方式,用兩個或以上的詞素合成一個具有新義的詞語,例如早期般若經,東漢支婁迦讖法師的《道行般若經》把梵文“Tathāgata”音譯作「怛薩阿竭」,至後秦鳩摩羅什法師和唐初玄奘法師所翻譯的般若經已經統一用意譯「如來」一詞。

在理解佛理的時候,對於意譯是否能充分表達原來梵文的概念是有其重要性。西方著名佛學研究者,孔兹(Edward Conze)就認為英文的“Emptiness ”未能充分表達出梵文“Śūnyatā”的深層意義。[3]梵文屬於印歐語系,由字根開始變化構成不同的詞幹,配合語尾變化來表現不同的時態,例如「佛陀」和「菩提」源自同一個字根Bhuh(覺悟)。孔兹從“śūnya”的梵文字根“śvi”著手剖析“śūnya”最原始的意義。“śvi”的意思「膨脹」,為甚麼膨脹和空性相關呢?我們可以試想想:就像氣球一樣,在對外逐漸膨脹的同時,其内部的「空」也漸次形成,外觀上廣延的實在,只不過是空無一物在支撐著。“śvi”表義是膨脹,卻又隱含外膨内空的深意。眾生不外乎是五蘊所成,人格不斷地膨脹,其表現為無止境的貪、嗔、痴,一個「我」被這股熾烈的欲望反襯出來,執以為真,其實這只不過是五蘊熾盛的表現,内裏從來沒有一個所謂「人」的實我存在。「無我」是相對於五蘊來說,執著我的存在則五蘊亦無從說起。單單看“Emptiness”的字義而忽略梵文「外膨内空」的含義,往往容易墮入虛無主義的深淵。

語言是隨時間而不斷地變化,如果不在原有言辭上衍生新的意義,又如何應付日新月異的環境變遷呢?“Śūnyatā”以「空性」作既定的譯法,想必當時的高僧大德們是經過不少的考量,千錘百煉、推敲而得。今天我們如果只是望文生義,忘記思維受時空所制約,忽略了譯經的時代背景,簡單地用今天的語言知識來理解,往往會和前人心血擦身而過。故此,下面會嘗試透過對古漢字「空」的考察,看「空性」是否能充分呈現出梵文“Śūnyatā”這概念。

「空」甲骨文從缺,有金文,出現時間應可溯至周。此為形聲字,聲符「工」,意從「穴」。根據《說文解字》:「空:竅也。從穴,工聲。」《漢書.鮑宣傳》顔師古注:「空孔也。」空的定義是「中空無有」和孔、竅、穴同義。都是需要從一個實體襯托出來;例如物件中空才能呈現出「孔」,土丘中去掉泥土才能成「穴」。故此「空」的古義並不是等同於虛無,須要先有之外才能形於内。

《水經注.江水》:「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管子.五輔》:「倉廪實而囹圄空。」空作定語,例如空谷,囹圄空,形容山谷杳無人煙,牢獄空無一人。

《論衡.正說》:「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空造兩百之篇,獻之成帝。」「空」作狀語,意為「憑空地」,例如「空造」是憑空地捏造的意思。在「造」這存在的意味下,空才能被瞭解到,產生作用。

空的衍生用法,不論定語或狀語皆須指涉一種存在的意義,否則難以名狀。今天我們日常看到的一些詞,例如「太空」、「真空」等都是一些擴張用法的複合詞,容易讓人產生虛無的想法。空的原始意義須要以實相對,建構於有之中,和梵文字根“śvi”的意義類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要從有中來看,一個漫無邊際、虛無縹緲的「空」是無法想像的;正如,要如實領悟「五蘊所成」才能體會到「無我」的真意。「空性」這漢詞確實充分地表達了梵文“Śūnyatā”這概念。


[1] 董斯張,《吹景集》,〈佛字有五音六義〉:「佛陀簡而為佛音符勿切佛者覺也大也」

[2] “Avalokiteśvara ”玄奘法師譯作「觀自在菩薩」;鳩摩羅什法師譯作「觀世音菩薩」

[3] Edward Conze(2001), Buddhism, Its Essence and Development,Windhorse Publications, 1st ed., p.108

分享: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5%90%b3%e5%9c%8b%e5%af%a7/" title="Posts by 吳國寧"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吳國寧</a>

大覺福行中心佛教院侍部 心靈大使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