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答案就在那裏,以智慧洞見導引的正念修習(二)

上回談到正念修習應該是以「智慧」作為導引的方向,在這個系統之中,甚麼是正念修習?我認為可以用三句說話來說明:

一、正念意指有意識地如實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並且具有智慧地回應/作出選擇。

二、正念修習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三、正念就是一個重整根本見地的過程。把導致「煩惱」的根本見地 轉化成 導致「幸福」的根本見地。

讓我們先說說「正念意指有意識地如實覺察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並且具有智慧地回應/作出選擇」這個陳述。前半句有幾個重點需要我們把握著,就是「有意識地」、「如實」、「當下」。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沒有意識地生活、不能準確地觀察事相和沉溺於過去與未來會為自己、他人和社會帶來很多問題。

早前在一課「哲學輔導」的課堂中老師教授「責任」這個題目。「責任」帶有「有能力」的意涵,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做到那件事,我們一般不會說這個人道德上有「責任」去做。正念修習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重新為自己負起責任。過去我們的行為看起來是「有能力」作出自由的選擇,而正念的哲學正正告訴我們這麼多年來真正的自由是少之又少,我們更多的時間是由種種習慣模式推動,是無意識的行為而已。

「有意識」vs「無意識」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很多的行為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完成。我們對別人的反應、對事情際遇的反應、行路食飯都好可能是無意識地進行。例如每天上班上學的路途、食飯的過程,即使我們的意識正在思前想後,無意識仍然能解把事完成。相比之下,有意識地進行活動是指對當下進行的活動帶著覺知,吃飯時覺知到正在吃飯、走路時覺知到正在走路,是一個清清楚楚的事情。

「如實」vs「不如實」
我們往往帶著不同的有色眼鏡來觀察世界,包括著自身的成長歷程、文化、心情、身分、創傷等等,多數以扭曲了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我們對關係之中就有了不同形式的框框,諸如生日送禮物才代表關心、工作得很努力才有價值、考試成積好才是好學生等等,這些判斷都未必乎合事實的本質。事實上適當的評價和判斷是我們生存自然發展出來的機制,有助我們在複雜的社會中生存,然已在成長之中我們卻漸漸誤認為那些對事物的「批評」就是事物的本身,最終引致種種的煩惱。

「當下」vs 「過去與未來」
與當下相反的是過去與未來。過是是已逝去的當下;未來是尚未到來的當下,而我們卻大多的時間於在過去與未來之上。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經常有「等待」的心態,等待小巴到來、等待情人到來、等待一個機會、等待等待著,每個等待都意味著我們活在未來的時間,只有未來到達時,我們才能繼續上路。因此別人遲到我們會著急、小巴遲到我們會著急、機會未到我們會著急,把當下都忽略過去。另一些時候我們卻努力活在過去之中,以追悔、仇恨、憤怒、抱怨等等來表達。即使過了很多年仍然每晚每夜回味著,這就是活在過去。然而生命真正發生的地方卻只能在當下此刻,假若我們沒有覺察此刻正在出現的一切美好,就是浪費了最寶貴的東西。

正念修習就是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有意識、如實地、覺知當下此刻,當能夠更有意識、更準備的看待事物時,就能明白如何恰當地回應,這就是「智慧導引」,答案就在那裏。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8%81%bd%e6%ad%a5/" title="Posts by 聽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聽步</a>

香港梅村Wake Up Core 核心成員,自2011年起修習正念,曾於城大、中大及不同地方組織市區中的正念共修小組。於2017年底成立社區正念組織「一起靜」,致力推動青年靜心運動,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學習覺察與理解之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