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聲音──記IABS國際佛學聯會第十八屆會議見聞

佛學研究於加拿大生根發芽

國際佛學聯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IABS)第十八屆會議 (XVIIIth Congress of the IABS)經已於2017年8月20至25日圓滿舉行。這是首次在加拿大國境內舉行,由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下稱多大)主辦,獲何鴻毅家族基金(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以及多倫多佛光山(Fo Guang Shan Temple of Toronto)贊助。

8月20日的開幕典禮於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莊嚴的圓型會議廳(Convocation Hall)內舉行,首先由多大副教務長Joseph Wong教授致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加者。會議召集人宗教研究系副教授Christoph Emmrich博士道出,適逢今年是慶祝加拿大聯邦制成立150周年,正如加拿大的成就歸功於本土居民和移民,加拿大的佛學研究成果歸功於過去幾代努力不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是他們將佛學研究帶入加拿大生根並發芽。這次會議在加拿大舉行,可謂是對於加拿大佛學研究的一種肯定。例如,七十年代,A. K. Warder和 B. M. Matilal 等學者曾於多大成立了印度以外最大的梵語學系。此外,多大亦在北美負責世界著名佛教推廣機構佛教傳道協會(Bukkyō Dendō Kyōkai)的主持工作。過去多年的佛學研究與教學均累積了不少成果,包括一直開辦巴利文、梵文、藏文、漢語、韓語、日語等相關課程。於2016年,多大獲支持成立了何鴻毅家族基金會佛學研究中心(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除了多大,加拿大多間高等學府亦早已開始佛學的教研工作, 包括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和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等。

開幕典禮當然少不了專題演講,IABS主席Richard Salomon教授以「印度的佛教發生了什麼事情? 」(What happened to Buddhism in India?)作演講主題,指出一般討論佛教於印度消亡(decline)的原因包括佛教內部分裂、印度教改革、佛教組織欠缺支持者等,不過他強調由於這問題相當複雜,並沒有單一標準答案;他還幽默風趣地說,不滿意的觀眾可以即時離場,當然他隨即認真檢視大部份相關的研究,,雖然沒有結論,他還是強調問「怎樣發生」(how)比「為何發生」(why)較為恰當。之後,會議籌委會主席Anne MacDonald 教授則透過個人的佛學研究經歷反應了佛學研究方向的變遷──數十年前在北美的學術界,梵文文獻的翻譯不但是邊緣化的研究,學生更不可以此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因此她為了個人的研究愛好,隻身到維以納進行研究工作。最後,曾於香港大學修畢佛學研究碩士、現任多大佛學博士候選人Tony Scott到台上宣佈,為期六天的第十八屆會議正式揭開序幕!

歡迎晚宴 輕鬆聚首一堂

佛學研究的學術領域非常廣泛,不但涉及文獻學,還有歷史、文學、哲學、考古學、社會學、人類學、天文學和藝術等。平日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可能較少機會碰面,因此會議的歡迎晚宴造就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生聚首一堂和相互彼此認識的好機會。是次晚宴採用自助餐形式,設於美麗哥德建築風格的 Hart House;黃昏的陽光伴著微暖的草坪,大家輕鬆自在地享用晚餐,畢竟與三年一會的朋友說說舊話自然是賞心樂事。

歡聚過後,與會者都認真投入地發表論文或出席討論。21至25日的研討會場於 Bahen Centre 舉行,今屆總共有接近450位學者參加,分別來自251個院校和26個國家。今屆會議共設有44個主題分組,較去屆為多,因此發表者的論文摘要都必須經過籌委會的嚴格審批。論文的主題涉及不同領域,包羅萬有,全部都相當吸引。由於發表論文者眾多,加上筆者分身乏術,每段時間只能出席一場,選擇最感興趣的部分,而遺憾地不得不割愛其他場次。例如我選擇了「過去和現在婦女僧團的戒律認受」、「佛教與社會」、「佛學與禪修的科學研究」等。似乎大會預計某些場次可能會較具吸引力,刻意安排在較大的演講室進行,例如「佛教藝術與建築」、「故事背後的故事: 重溫佛陀的聖徒傳」和「印度典藉的中文翻譯作為印度佛教的窗口」,也有一些場次的吸引力超出大家想像──可能是某一位知名教授的魅力,教室很快就坐滿和站滿聽眾,小教室變得擁擠非常。到了最後一、兩天,筆者也只能像其他參加者般「跑場」──同一時段遊走於不同課室出席不同場次的報告。場次之間最重要的當然是小休茶點時間,可以喝杯咖啡提提神,也可以跟認識的老師朋友碰碰面寒暄幾句。筆者很高興遇見幾位來自香港的會議常客,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姚治華教授、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廣興教授和釋衍德法師。

除了豐富的論文報告外,主辦單位亦細心安排了各類學術和文化性的活動,包括晚間講座,展覽和遊覽等。晚間講座方面,21日晚上由何鴻毅家族基金多倫多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持了以「跨越佛教研究的分歧」(Bridging Divides in Buddhist Studies)為題的圓桌會議,由余寶琳教授主持,James Benn、Amanda Goodman以及Juhyung Rhi三位學者分享和討論如何處理佛教的跨領域研究。22日晚上有佛光山介紹佛光山藝術百科全書以及當代的人間佛教:佛光山50年演講;同一個晚上亦有「佛學研究在加拿大」的圓桌會議以及佛教通用數碼檔案工作坊等。展覽方面,包括美國知識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以及不少熟悉的學術出版社開設攤位。此外,大會亦特意安排了遊覽活動,包括參觀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珍藏、多倫多佛光山、尼亞瓜拉瀑布和安大略湖。 

到了25日下午則舉行的會員大會。大會除了處理重要的會務外,其中一個議程是邀請與會者起立默哀一分鐘,以紀念過去三年逝世的會員,包括英國學者Lance Cousins教授(1942 -2015)和Ian Harris教授(1952-2014)等, 其中大會特別表揚本年7月才以102歲高齡過世的Fernando Tola Mendoza(1915-2017)教授對西班牙佛學研究的貢獻。筆者依然記起於2011年教授扶著柺杖與夫人共同出席於台灣法鼓山舉行的第十六屆會議。之後大會宣布,第十九屆IABS會議將由南韓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主辦,大學代表 Eun-su Cho教授被邀請上台,她歡迎各位與會者出席2020年的會議。 

在歡送晚宴上,與會者一邊享用晚餐,一邊跟朋友道別。整體來說,大會盡地主之誼招待來自遠方的學者和研究生,上一屆維也納會議的茶點和咖啡豐富,今屆也不遑多讓,大會供應的五天午餐同樣豐盛美味,多道菜式均以素食為主,包括印度和意大利風味等。說到最後,其實會議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能夠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報告,以及跟他們學習和交流。在此鼓勵亞洲區的研究生可以因地利之便,積極考慮參加下屆的IABS會議,2020年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