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觀音借庫」尋源(一)

一、前言

近年來,「觀音借庫」幾成為傳媒的焦點新聞。每逢農曆正月二十六日,在新聞鏡頭下,港九多家觀音廟,萬人空巷,市民整日排隊,通宵輪候,爭相向觀世音菩薩「借錢」。

「觀音借庫」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根源為何?此現象背後又反映出甚麼社會意義?

觀音菩薩是中國最深入民心的宗教神祇,無論佛教、道教、以及民間宗教,都有著觀音的身影,觀音信仰可謂影響深遠。

觀音以慈悲救苦救難而聞名,是真善美的化身,觀音信仰隨佛教東來漢土,在民間輾轉流布,經久不衰。

本文共分四期刊出,首兩篇會從佛教及歷史文獻中嘗試查找「觀音借庫」之源頭所依及觀音信仰之流變,探討觀音菩薩是如何成為借錢觀音?

下兩篇則透過田野考察研究,比較香港、九龍兩家觀音廟堂的「觀音借庫」儀式之差別,再結合97年回歸後,香港這十多年來飽歷的數次經濟起伏中,「借庫」這個民間宗教活動在大傳統下所起之變化。


二、佛教觀世音來源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據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譯,玄奘則稱「觀自在」、也有的譯作「光世音」、「觀世自在」等,簡稱「觀音」,亦稱「觀音大士」。

學者徐靜波在《觀世音菩薩考述》考證認為,觀音信仰源於古印度,其前身是婆羅門教中的「善神」,即雙馬童神──一對孿生小馬駒。這對「善神」象徵着慈悲和善,且有無比的神力。它們能使瞽者復明、病者康復、殘疾者健全,又能讓公牛產乳、朽木開花、不育女性生子。因此受到古印度先民的普遍信仰和崇拜。

他認為,公元前五世紀,佛教成立後,吸收了婆羅門教中的「善神」信仰,作為佛教中的慈善菩薩,名叫「馬頭觀世音」,其形象依然是小馬駒。公元前後,「馬頭觀世音」始改作男人身,由小馬駒變成了偉丈夫。為此,佛門弟子將觀世音菩薩說成是阿彌陀佛的長子,與二弟大勢至菩薩輔助其父,弘化佛法,成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

觀世音菩薩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仍以男身形象示現。在中國早期的造像作品中,如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和南北朝木雕,觀音也都作男性打扮,嘴唇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大約從南北朝末期、隋朝初年起,在中國的寺院中,開始出現女身觀音雕像,且貌美動人。古印度佛教中的男菩薩,被改造為中國化的「觀世音娘娘」。

雖然,中外學者對此說持有迥異的觀點,有學者更認為徐靜波將馬頭觀音視為印度最早的觀音形態,都是沒有根據的猜測。

相關中外學者對觀音來源的各種說法,讀者可參閱于方君著《觀音在中國的轉化》。


三、印順地名考證觀音起源

印順導師曾依地名、觀音道場名稱來考證觀音起源。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提出,觀音信仰應該興起於東方。他從觀音所住的聖地出發展開論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聖地的梵語為Potala,或Potalaka,漢譯作補陀洛、補陀洛迦等,傳說在南印度,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八提到觀音菩薩的古道場:

「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見其西面巖谷之中……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

「聖地到底在那裡?考論者也沒有確定的結論。然在佛教所傳,古代確有名為補多洛或補多羅迦的,這應該就是觀世音菩薩聖地的來源。」 導師認為,聖地是深山險谷,是那樣的不容易到達。

他又認為,古代的王統傳說開始於摩訶三摩多(Mahasammata)。大天王(Mahādeva)王統以後,有姓瞿曇(Gautama)的善生王(Sujātā),以後有甘蔗種(ikṣvāku),都住在補多羅城,就是釋迦族(Sakya)的來源。這一傳說的譜系,雖不完全統一,但在傳說的王統住地中,有補多羅,卻是一致的,這與觀音的聖地完全相合。

導師表示,《長阿含經》的《典尊經》傳說以瞻波(Campa)為中心的七國七城,其中有阿婆(阿濕波國)的布和(褒怛那),這是東方的古老傳說,所以阿濕波應該在印度的東部地區:

「《正法念處經》說到東方地區,有毗提醯河與安輸摩河。又說橋薩羅(Kosala)屬有六國:橋薩羅、鴦伽、毘提醯、安輸、迦屍、金蒲羅。金蒲羅所在不明,其餘的都在恆曲以東的東方。安輸摩與安輸,就是阿濕波(或譯阿葉摩)。又釋尊的時代,確有名為阿濕波的,如《中阿含經》卷四十八所收《馬邑經》中說:『佛遊鴦騎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至馬邑,住馬林寺。』」

導師強調「阿濕波的Potala,雖不能確指,而屬於東方,是可以確定的。」所以作為觀音聖地的阿濕波的補多羅、補多落迦(即補怛洛迦),又傳說到南方或他方是非常可能的。

在這娑婆世界,浙江普陀洛迦山,就成為中國佛教觀音信仰的主要道場,前往朝山的信眾絡繹於途。

最後,印順導師對觀世音來源有其更開放性的看法,「觀世音的來源,或以為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Anahita;或以為是希臘的阿波羅Apolla神,與印度溼婆(自在)Isvara神的混合。然從佛教的立場來說,這不外乎釋尊大悲救世的世俗適應。」

最後導師總結說,「大乘佛法的興起,與十方現在的多佛多菩薩,是不可分的。」


四、觀音開(借)庫與佛教

觀音開庫雖然以觀音為主角,卻不被香港佛教承認,也不被視為佛教的傳統,與佛法風馬牛不相及,所以香港最具規模的佛教道場,例如寶蓮禪寺、西方寺、志蓮淨苑、大嶼山觀音寺、赤柱觀音寺等,都沒有提供「觀音借庫」服務。

而就民國以來,不論中、港以至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刊物,均鮮有相關討論觀音開庫的文章,可見觀音開庫的民間活動與佛教沾不上任何關係。


五、大正藏中「開庫」之意義

經查閱漢文大正大藏,佛教經典內卻存在「開庫」這個名相,並出現了39次。「開庫」主要是記述佛陀說法,為了令眾生專心修行,若有眾生因貧窮困苦,缺乏財物,倘來向佛陀求學,佛陀必打開庫房,任意讓眾生拿取寶藏,喻意是要眾生千萬不要再造諸惡,千萬不要再惱害眾生,千萬不要再生起一切邪知邪見,主旨在一切眾生,不起煩惱修行為上。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說:

「時,大典尊還詣七王白言:大王!唯願垂神善理國事,今我意欲出家離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親於梵童子聞說臭穢,心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彼時,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羅門多貪財寶,我今寧可大開庫藏,恣其所須,使不出家。」

「時,大典尊尋白王曰,我今以為蒙王賜已,我亦大有財寶,今者盡留以上大王,願聽出家,遂我志願!」

(待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