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農禪風 法鼓薪──東初老人撥動生命 點亮未來

人生本是一場大幻化,四十年前的十二月十五日,農禪寺及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創辦人東初老人示寂,世壽七十一。東老人年輕時從上海來到台灣後,以關心佛教興衰為出發點,創辦《人生》雜誌及《佛教文化》季刊、倡印《大正大藏經》、籌建文化館。老和尚思想上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下啟弟子聖嚴法師的弘法薪火,其重視佛教文化的本懷、在創新佛教到傳承教育上,可謂影響甚鉅。月前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來港,佛門網有幸邀請法師接受訪問,分享老和尚的行誼精神及他和聖嚴法師的師徒相處之道,對現今佛弟子甚具啟發性!

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原來進入《人生》雜誌服務,至今已經二十二年!(圖:佛門網 )
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原來進入《人生》雜誌服務,至今已經二十二年!(圖:佛門網 )

壯闊放眼國際、隨緣攝化於世

要談東初老人,果賢法師說須先從《人生》雜誌談起。「佛法讓我找到人生目標,尋尋覓覓下更親近了聖嚴法師!」法師出家前,從事新聞採訪工作,進入法鼓山的《人生》雜誌服務,至今已經二十二年!在工作過程中,她對法義有更深入的了解,慢慢對雜誌的背景產生興趣,追本溯源,便不能不取法於創辦者東初老人。法師說,回顧祖師大德所處的時代,在如此複雜動盪的背景下,竟能孕育出像老和尚這樣的一位人物,實在是很了不起。「現在,我們是在深厚的基礎下做雜誌,都不免感到人力上的吃緊和壓力,;但想1949年時的東老人,三餐都還不繼,性命、前程也都不明確,他卻第一時間想到要創辦佛教刊物《人生》。光是這種精神,便讓我們非常敬佩及感恩。」

法師在2012年時,負責農禪寺開山農舍的展覽,這是由東初老人所建的一棟簡陋的農舍,自此對東初老人的生命歷程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老和尚的見解和行誼,每一樣都深深打動她的內心。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法師認為可從思想、志業及行誼三大方面認識老和尚:「思想方面,師公追隨太虛大師的腳步,壯闊放眼國際、隨緣攝化於世之旨;志業方面,則有文化、教育、慈善三大項。先從慈善說起,當時生活其實特別貧苦,師公則盡其所能,無私助人,例如將在在農禪寺種的菜,拿來救濟他人。文化則是他留給法鼓弟子及佛教界最核心的成就;至於教育,雖然在他的時代沒能夠完成,但卻把使命託付給聖嚴師父;行誼方面更為重要,可概括為自律、勤儉、自力更生、直言四點。」

磨磚既不成鏡  坐禪豈得成佛

最近法鼓文化出版的《東方初白──東初老人傳》,作者是台灣資深作家鄭栗兒。果賢法師強調,東初師公的生命故事不多,這一代人若要認識他,只能從聖嚴法師那裏知道一些事蹟,因為,老和尚自己留存下來的資料,寥寥可數;所留下的著作大都是法義或對佛教、文化的探討。「師公是個很無我的人,總覺得不用談太多自己,身處大時代中,自然該談時代性的事,做該做的事,放下自我。」

法師又說,聖嚴法師年輕時有才氣,老和尚會讚他有小聰明,但福報不足,所以要多修福。「後來我們出家時,師父強調,出家人就是要做到三件基本功夫──消業障、培福報、結人緣。」談到東初老人兩師徒的軼事,因為當時佛教界文筆好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因此,教界自然對文筆甚佳的聖嚴法師尊敬有加。老和尚不想助長他的慢心,常找機會磨一下他的銳氣。聖嚴法師年輕時有一個夢想,就是盼望出家後能深入經藏,由於當時中華教文化館有《大正藏》,所以在東老人座下剃度;沒想到,再度出家後的聖嚴法師,當在看書、閱讀經典時,東老人叫他不要老是看書,不要寫這麼多文章,出家就要老實點,多念佛、多拜佛;然而當他去拜佛時,他又說這樣拜沒有意義,要聖嚴法師多打坐;去打坐了,東老人又來說這還是沒用,最後叫他去寫文章,要為佛教界仗義執言。法師寫了文章,他又批評說,所寫的內容,有哪一個觀點,祖師大德未曾說過,所寫的文章只是拾人牙慧。

「彷彿師父做甚麼都不對。其實這是禪宗的訓練方法──不停的否定,目的要你不斷的捨下、不斷的放下。當師父努力做一件事時,師公就要挫他的銳氣和執著點。師公這種調教方式,有點像南獄懷讓磨磚來點化馬祖道一的公案:『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

東初老人兩師徒的關係,為佛弟子所津津樂道。聖嚴法師曾譬喻,收弟子不是養金絲雀,畢竟不是給他們吃喝拉睡便行了,而是應該像東初老人這種養蜂式的教育,強調自力、自強。(圖:法鼓山基金會)
東初老人兩師徒的關係,為佛弟子所津津樂道。聖嚴法師曾譬喻,收弟子不是養金絲雀,畢竟不是給他們吃喝拉睡便行了,而是應該像東初老人這種養蜂式的教育,強調自力、自強。(圖:法鼓山基金會)

不少人都聽過東初老和尚要聖嚴法師去買瓷磚的故事,這裏要強調的是聖嚴法師所繼承的化人之道。有一天廚房牆壁上的瓷磚脫落了,明明是兩、三塊磚頭,老和尚卻叫老遠去買,買回來了,又說並不一樣,要他拿回去退;瓷磚行不肯退,於是老和尚便叫他直接去窯廠,燒一模一樣的回來。窯廠不肯,老和尚便要他去建築材料行,總之是越來越無理。到了最後,聖嚴法師生氣了,這時老和尚才慢條斯理拿出三塊瓷磚,說是從前廚房整修時留下的。

到這一刻,法師方才明白老和尚是要鍛練他,把他的習氣逼得無所遁形。「師父事後都說,若他這一生還有一點點成就的話,要感謝師公的成就。」她笑言,現在的人都希望做好人,都不敢直言,但東初老和尚就是有「被討厭的勇氣」。東老人教育弟子時極嚴厲,該說便說,所以他早年在焦定慧寺佛學院擔任監院時,學僧們即帶貶義地稱呼他為「東大炮」。

聖嚴法師曾譬喻,收弟子不是養金絲雀,畢竟不是給他們吃喝拉睡便行了,而是應該像東初老人這種養蜂式的教育,強調自力、自強,這從老和尚呼應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而興建農禪寺可見一斑。「師父繼承了東初老人堅持的願心與願力來開創法鼓山。若說要求人成全,也不知從何而起,倒不如自己一手一腳開始。」不過自力並不是說完全不求人,而是功夫都掌握在手裏,方能知所進退。事實上如此龐大的計劃,又怎能一人獨力支撐?法師曾言,他為了弘法利生,要向眾生行乞。行乞不是軟弱,更不是說等待人家來救援。果賢法師很感恩東老人及聖嚴法師把根基打得如此穩固,雖然每天都會碰到各種問題,但相對他倆當年遇到的困難,實在不能同日而語。「師公他們以身作則,讓我們很受用。」

出家是要抱著下地獄的決心!

早前史料編譯處在整理聖嚴法師的書信,當中有一封是1979年寫的,是寫給一位當時很支持他弘法工作的居士。當年法師在美國剛成立東初禪寺,一切還未走上軌道,身邊的人都不看好佛教在西方的發展,弟子也疑惑成效。但法師並不以此為忤,反而寫道:「我不怕困難,也不因為有失敗而灰心。事實上在我的看法,失敗這件事是沒有的;一切都是促成我們成佛之路的必經過程。」果賢法師看到這句話時,二話不說把它抄下來,這代表聖嚴法師將東初老人不畏艱辛完全承繼下來。

果賢法師表示,「東初老人修的是地藏法門,所以,師父就將剃度典禮訂在農曆九月廿九,因為那是地藏菩薩聖誕。師父強調出家就是要效法地藏菩薩的無盡悲願,更要抱著下地獄救苦救難的決心。有人好奇,師公為何修地藏法門?我認為師公生在清未民初最苦難的年代,他比誰都更能夠感受到娑婆世界的苦。身為出家人,他很自然會像地藏菩薩那樣生起『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但地藏法門積極的精神,不是跑到地獄去,而是積極的在世間渡化眾生,免於讓眾生下墮地獄之中。」

圖為早期農禪寺的面貌。有年輕人打趣問年輕一代的常字輩法師,果字輩法師在農禪寺時期有的是鐵皮屋,現在常字輩則是住在有冷氣的的現代化建築物中,那怎麼體驗、實踐農禪精神、教導下一代呢?(圖:法鼓山基金會)
圖為早期農禪寺的面貌。有年輕人打趣問年輕一代的常字輩法師,果字輩法師在農禪寺時期有的是鐵皮屋,現在常字輩則是住在有冷氣的的現代化建築物中,那怎麼體驗、實踐農禪精神、教導下一代呢?(圖:法鼓山基金會)

大隱於世  安心之道

聖嚴法師七年前(2009年)捨報往生,很多年輕一輩的弟子都無緣得見,但果賢法師相信她們使命是重大的,正如同當初在聖嚴法師身上窺見東初老人的崇高精神,現在的一代也期待著在第一代弟子果字輩法師身上感受聖嚴法師的身教言傳。有一次在法鼓青年的活動上,參加者一百四十人,只有三人見過聖嚴法師,有年輕人打趣問年輕一代的常字輩[1]的法師,果字輩法師在農禪寺時期有的是鐵皮屋,現在常字輩則是住在有冷氣的的現代化建築物中,那怎麼體驗、實踐農禪精神、教導下一代呢?法師認為,佛法強調隨順因緣、現觀因緣。這代人年輕人所處時代環境,物質條件好,那便面對它、接受它,我們總不能反過來過苦困的生活,再蓋鐵皮屋吧。「既然無法在大廈裏蓋鐵皮屋,那便在心中追求鐵皮屋的精神。不管環境再怎樣差,只取自己所需,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如果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絕對不要買、不要拿。只要用一盞燈,便只開一盞。用現在的語言就是你要環保,其實師公那個年代,這不就是勤儉嗎?這樣環保、簡樸的精神,否則這個時代物質太汜濫,刺激消費、也造成極度的浪費。」

老和尚的教法是如此珍貴,但在今天的繁華社會,四眾應如何學習並協助弘揚呢?果賢法師覺得,當今的社會環境變動快速,價值觀解體錯亂、生命缺乏軌跡及規則,導致年輕人對未來失望、對人生充滿不確定和疑惑、茫然。法師回想以往,她們總有一個價值觀可以依靠的,但現今都給切割得七零八落,人生起伏太快,以致很多人根本無所適從,在時代的風暴下飄零。她相信人心的需求基本上是不變的,「尋求內心的安定與平靜」是人人心靈的追求與企盼。

「東初老和尚身處戰亂時代,縱使周遭的人事物是如何不安,他卻始終安然處之,不恐懼、不焦慮。他剛來台灣的時候,無處可去,找地方掛單時還反過來安慰身邊訴苦的人,這種隨時自在安詳的狀態,正是我們可以學習之處。」聖嚴法師後來所提倡的「心靈環保」──在任何請況下,不受外境影響,而能保持內心的安定與清淨,正是從此而來。至於對環境過度變動的不確定,法師給了精闢的見解──有些人對自我認識不足,不量力而為,例如過度投資,最後受傷的必然是自己。東初老人進退自如,只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大隱於世」,能做的時候便向前,不能的時候便後退,觀照環境因緣、檢視自身的因緣,進度自如,這是現代人對治環境變動的良好方法。

果賢法師說,「師公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因為他透徹於生命的實相,了解生命的緣起法則,所以才有這種自信。反觀我們所處的年代,雖然社會變遷快速,但只要明白了佛教的因緣、因果法則,了解生命的緣起觀,自然會更珍惜生命,不會遇困境而退縮,甚至逃避人生而自殺,反而會更加積極地的努力,因為一切都可以轉變的,只要努力。」

她也強調:「師公及師父教導我們,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認清自己的生命的目標。找到目標的人,不論他遇到任何困境,都不會害怕、退縮。師父有句話說得好:『一帆風順時,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時,不必灰心喪志』,人生的高低起伏是自然現象,也是必經之道,我認為這是對現代人最佳的安心之道。」

東初老人在寫給聖嚴法師的信中說:給他農禪寺及文化館,作為他發展弘化事業的酵頭。事至今日,法鼓山的文化、教育、慈善都有飛躍性的發展,而禪修亦成為法鼓山最主要的標的,如同聖嚴法師所言,禪修是認識自己、轉化自己的最佳方法。「師公當初成立農禪寺,已確定了以禪為家風,但礙於時局限制,他有志難伸,未能大規模發展禪修。傳到師父這一代,更發揚了話頭漢默照禪法,而這正是我們這時代所需要的。」農禪家風,法鼓傳薪,東初老人及聖嚴法師開啟了漢傳佛教的新局面,謹此祝願二人燃點的弘法薪火,歷久不熄!


[1] 聖嚴法師傳承的是臨濟宗及曹洞宗的法脈,故弟子字號採用的是《臨濟源流訣》中三十二個字「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證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聖嚴法師是「聖」字輩,他的弟子是早期配「果」字輩,之後是「常」字輩,如此類推。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