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Instagram
訂閱通訊
简体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關於我們
Buddhistdoor Global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明覺作者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Menu
  • 主頁
  • 明覺專稿
    • 所有明覺文章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 明覺電子季刊
    • 明覺作者
  • 時事脈搏
  • 專題網站
    • 明覺學佛
    • 觀音專輯
    • 淨土專輯
    • veggie365
    • 活一番
    • 拾方視角
    • 拾方藝廊
    • 藝術當下
  • 活動消息
  • 佛門淘寶
  • 十方影音
    • 精彩音頻
    • 動感影頻
  • 護持我們
  • 訂閱通訊
  • 關於我們
  • Buddhistdoor Global
  • Buddhistdoor Español
Search
Close
明覺專稿
所有明覺作者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Menu
  • 聞法趣入
  • 思惟諸法
  • 修行處處
  • 文化薈萃
  • 人間關懷
  • 和敬社會
  • 素善人生
  • 明覺長文

成語「現身說法」的來源竟與佛教有關?這要說到阿難險受摩登伽女誘惑破戒⋯⋯

今天我們對成語「現身說法」的理解是:某人以親身經歷與體驗作為例證,以對他人說明道理或作出勸導。如追本…

全文 »
演然 2022-05-26

守持菩提心,學佛無界限﹕專訪居英佛友衞翠貞

宗教力量之大,不但足以改變人生,更能跨越國界,像早前移居英國的衞翠貞,多年來就是通過學習佛法,安頓了…

全文 »
羅佩明 2022-05-25

念佛在今生亦有所得益?各位「念佛達人」,要了解「阿彌陀佛」名號的內容,才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力量⋯⋯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淨土宗的發展,出現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信仰盛況。釋…

全文 »
陳家寶 2022-05-24

劉鹿鳴教授:菩薩要度化眾生,那菩薩的初心是甚麼?菩提心的內涵又是甚麼呢?--大乘菩薩道要義系列講座總論(三)

菩薩為甚麼要發菩提心呢?佛法裏面五乘共法的最基本準則,——業報因果法則,那麼從業果角度講,成佛要有個…

全文 »
劉鹿鳴 2022-05-23

上輩生文的「六念」念佛,與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有何不同?

修淨業三福者,迴向發願,願生彼國,亦可得生 上文談…

全文 »
關其禎 2022-05-22

掌握這兩種關鍵,便能了解《大悲懺法》的修持方法

知禮大師(960-1028)以〈大悲咒〉為主軸,選取《大悲陀羅尼經》的內容,並引用《摩訶止觀》中的「…

全文 »
麥農 2022-05-21

七覺支與mindfulness的治病潛能

筆者最近參學斯里蘭卡南傳佛教的輔導學,教授提供幾篇有關聆聽七覺支而使病患得以治癒的記載給大家閱讀。在…

全文 »
黃彥鳳 2022-05-20

天界、地獄、佛國等,都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但科學家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它們的所在,那我們應如何理解佛經的描述?

天界、地獄、佛國等,都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然而到目前為止,即使我們能上天下海,甚至已可以衝出太空…

全文 »
定賢法師 2022-05-19

為甚麼我們總是對某些舊物難捨難離呢?──捨不得的代價

我們生活中總有些已經用不上的物件,像兒時硬照、情信…

全文 »
梁錦萍 2022-05-18

法忍法師、嚴穗華博士與大家分享佛教生死觀、臨終的教育及關懷--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十集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今集主題是「正念看生死」。節目中法性講堂住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助…

全文 »
香港佛教聯合會 2022-05-17

馬來西亞慶祝衛塞節,促進多元族群和諧。佛總會長日恆法師:感念佛教長老先賢崇高的精神,希望善信為佛教和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馬來西亞佛教徒於每年5月的月圓日(通常是農曆四月十五)慶祝衛塞節(Wesak Day),即佛陀誕生、…

全文 »
蕭偉基 2022-05-16

有甚麽樣的眾生,就有甚麽樣的佛教--明海法師開示「佛教的規矩」(三)

今天的社會,家庭問題特別多,人們在情感上的危機很嚴重,眾生的這種煩惱和業力也會蔓延到寺院,蔓延到出家…

全文 »
明海法師 2022-05-15
« 上一頁 Page1 Page2 Page3 … Page228 下一頁 »

搜尋

關於我們

佛門網內容豐富, 緊扣時代脈搏 , 提倡聞思修並重。 讀者可以在網站內的主目錄方便地找到各種内容, 並點擊進入各專題網站閱讀。

相關機構

贊助

佛門網應用程式

佛門網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 2022
關於我們 | 服務條款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We use cookies on our website to give you the most relevant experience by remembering your preferences and repeat visits. By clicking “OK”,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ALL the cookies. However, you may visit "Cookie Settings" to provide a controlled consent.OK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