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受菩薩戒之功德(上)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求受菩薩戒的資格,未受菩薩戒之前,先受三皈五戒,還要有菩薩種性,捨己為人,發菩提心,普利有情,《華嚴經》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使命。眾生有五種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緣覺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聲聞與緣覺二種種性,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是冤家,獨善其身,祇顧自己,不利他人。菩薩種性,不住生死,不居涅槃,誓願普度一切眾生。不定種性,可能轉為菩薩種性,或轉為聲聞緣覺種性。無種性,既無菩薩種性,亦無聲聞緣覺種性,乃人天乘。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中土譯覺有情。覺有三義:一曰自利,菩薩能覺悟自己,揀非凡夫不能自覺。二曰利他,菩薩能覺悟有情,揀非二乘,不能覺悟他人。三曰兩利,菩薩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揀非悲智偏用,墮落二邊。古德說︰「若見色即是空,即成大智;若見空即是色,即成大悲。智慧增上,自利行多;大悲增上,利生念盛。」又說︰「有慈悲無敵人,有智慧無煩惱。」

根據《佛說八大人覺經》菩薩覺悟有以下八法: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虛偽無主」。〈梵網經.序〉亦謂:「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第二覺悟,「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涅槃經》亦謂︰「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第三覺悟,「念知足,安貧守道」。《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謂:「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第四覺悟,「懈怠墜落;常行精進」。〈普願警眾偈〉亦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元代普度法師《廬山蓮宗寶鑑》卷十亦謂:「一智能滅萬年愚,一燈能破千年暗。」

第六覺悟,「貧苦多怨」,常行布施。所謂:「六度齊修,四攝並行。濟物利生,三檀等施。」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常修梵行。《佛說佛名經》卷十亦謂:「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攝守六根,敬護三業。」

第八覺悟,「生死熾然」,「發大乘心」。清代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亦謂︰「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隋代智者大師《法華經玄義》卷四整理菩薩階位有七,五十二個層次。

一、十信位,信心未成就者是凡夫;信心已成就者,即十信滿信位。可以降伏見思煩惱,是外凡夫。向外求理,未能息相,三輪不空,自覺分多。

二、十住位,生法王家,安住華屋。

三、十行位,廣行六度,攝物利生。

四、十回向位,回有為行,入無為心,以上即是三賢位。內緣真理,可斷見思、塵沙煩惱,相似見到佛性,是為內凡。自覺覺他,二者均等。

五、十地位,神通妙用,由地發生,登地以上,稱為聖人。能斷無明煩惱,正見佛性。十地菩薩,自覺分少,覺他分多。

六、等覺位,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覺悟諸法平等一如。因去佛位猶有一等而勝前諸位,故此稱為覺。等覺菩薩自利微薄,能廣大利益眾生。

七、妙覺位,究竟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照圓明,不可思議,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功德,莫不具足。又有果後行因者,諸佛菩薩,應化示現,如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舍利弗,是金龍陀佛轉世;須菩提,是青龍陀佛輔化,但為覺他,非有情攝。然發菩提心者,雖是博地凡夫,也能自覺覺他,名為凡夫菩薩。有引經說︰「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我引經說︰「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薩發心。」

(待續)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