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掀起熱潮,不僅在中國本土創下票房佳績,更在海外市場獲得廣泛關注。這部改編自傳統神話人物哪吒的動畫電影,以嶄新的視角重新詮釋了這位家喻戶曉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傳統文化中的哪吒,與魔童哪吒由於經歷不同,生命的選擇也截然不同,因此完全是兩個人,角色形象真的差天共地!大家可知,在一開始,哪吒其實是源自異邦的護法神?
從佛教護法神,道教神將,到民間三太子
從佛教典籍看,哪吒並非中國原創,而是源自印度佛教的記載。「哪吒」一名的梵文Nalakūvara 或 Nalakūbala 的音譯簡稱,是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門天王的太子,屬於夜叉神系統。在早期佛經中,往往以凶惡、忿怒的外表示人,具有三頭六臂的特徵,是一位護法神將,其職責是護衛佛法,驅除邪祟,具有降妖伏魔的神通。其「三頭六臂」的形象,與道教中的天尊造型相似。
北宋文學家蘇轍的《哪吒詩》中描繪了這位「狂子」的形象:「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這反映了當時佛教典籍中哪吒叛逆不羈的性格特徵。

伴隨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哪吒的形象逐漸變化。一個關鍵的轉折是,佛教中的毗沙門天王信仰與唐代名將李靖的戰神信仰相互融合。最遲在宋代,毗沙門天王就被民間想像為「托塔李天王」,而哪吒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李靖之子。 香港深水埗區的「三太子廟」(亦即哪吒廟)正是這種佛道交融的典型代表。該廟始建於1898年,主祀哪吒三太子,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哪吒信仰廟宇。廟內不僅供奉哪吒,還同時供奉觀音、北帝、關公等,反映了中國民間信仰中佛道合一的特色。時至今日,每年的哪吒誕都吸引大量信眾參拜。

文學與電影中的百變哪吒
在文學作品中,哪吒也一再被重塑。在《西遊記》中,哪吒被描繪為一位英氣逼人的少年戰神,「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保留了較多佛教文化的痕跡。而《封神演義》則將哪吒幾乎完全納入道教體系,他被設定為「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這完全改變了哪吒原本的佛教護法神身份,使其成為道教神系中的重要人物,並巧妙地將「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故事改編為孝道表現。在佛教信眾的理解中,這個故事並非作為孝道的表現。但《封神演義》將其改造為哪吒為救父母而自我犧牲的孝行:「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艮,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這樣的改編似乎是比較受到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影響。
而今次的動畫電影則對哪吒傳統形象進行了大膽創作。電影保留了哪吒叛逆、勇敢的性格特質,但將其改編為魔丸轉世,與靈珠化身的敖丙成為朋友,完全顛覆了原有(哪吒和敖丙之間)的對立關係,著重表現他在身份認同與自我價值追尋過程中的掙扎,將古老神話轉化為現代成長寓言。

這一改編突破了傳統故事中的善惡二元對立,轉換成人性探討,將重點放在身份認同與自我價值的探索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呼應了當代觀眾追求自主、抗拒命運枷鎖的心理需求。電影對哪吒形象的重塑,折射出當代社會對個人價值的重新定位,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對話。
電影上映後,「哪吒」形象在流行文化中掀起新一輪熱潮。從文創產品到網絡表情包,哪吒元素被廣泛運用於各類文化產品中。這種現象反映了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語境下的活化與再生產,也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潛力。
如何在保持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適應現代受眾的需求?《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提供了參考: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使傳統文化更具當代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