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想要改變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大學時修過戲劇,印象特別深刻有一齣: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每日天未亮就滿懷希望跑到村口的山丘上向遠方眺望,口中喃喃自語:快來了,快來了。四周一片蕭瑟,他等啊等,從朝至暮,始終失望而回。男子沒有氣餒,次天再跑到山丘上殷切地等待,到夜幕低垂時才又落寞地歸去。日日如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大蕭條,人亡家散,百廢待興。人們經歷無情砲火的蹂躪,直問活著有甚麼意義?人生價值為何?劇中主人翁卻堅信和平終將到來。我以為他很了不起,有一次跟師父提起這個故事,師父卻說:「換作是我,我不會傻傻地等,而會創造機緣。」

人類看似被命運操縱,實際上有能力改造命運。

§

有陣子我常看幾米的作品。

《向左走.向右走》繪本細膩地勾勒出城市人的內心世界。緣於一個習慣,「他」和「她」在水泥叢林中巧合地相遇,然後意外地錯過。雖然極希望再見到對方,卻因為自己的習慣而始終無法相遇。城裏的天氣令人難過,不是陰濕,就是灰濛,或者寒冷,難得放晴,氣溫卻下降,太陽微露出臉,烏雲卻仍堆擠在山頭。

習慣,可以讓人錯過許多。除非我們願意作出改變。

像我認識的一位女孩,樣貌清秀,蓄了一頭短髮。初初探她,她說很累不想談,話篋沒能打開。後來再見,她請我們幫忙整理凌亂的桌子,處理吃不完的乾糧,扔垃圾。她喜歡整潔,擺放東西也有一套標準。腰背因長期平躺受壓而疼痛,她會請我們扶她坐起身。跟她說話總是有一句沒一句的,精神好時願意多談,沒心情或身體差時,可能立即中止探訪。

「越來越辛苦,怎辦?」她問。

聽說她學過打坐,我便建議:「可以的話,嘗試把心安住在呼吸上。」

「我不想聽這個。」她直截了當地說。

本來很好的安心法門,對一個病危的人已力不從心?是這樣嗎?我不知道,只是尊重她。探過她的人都覺得她很有個性,不太願意讓人近入內心世界。

「實在太辛苦時要跟醫生說,請他開些紓緩的藥。」我再建議。

她跟媽媽不知有甚麼深仇大恨,曾說要拔除所有管子,這樣就通通還給媽媽了。媽媽送飯來,她別過臉去不理不睬。我們在場便充當橋樑,傳遞食物,轉達話語。想她已時日無多,便捉緊機會提醒:不管怎樣還是媽媽,要盡早解怨釋結,勿留遺憾。

我們沒有送她最後一程。護士說後來她有讓媽媽餵食,中秋節也請媽媽準備佳餚,約同阿姨、姨丈、弟妹在病房會客室團圓聚餐。

在這城市裏,你我如此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同乘一台車,共用一張桌,卻從未相知相識。習慣牽引著我們走同樣的路線,到同樣的目的地,生活一成不變。除非你有意願,想要改變。

《向左走.向右走》中寫著:「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會的一天。」春天到來時,「他」和「她」終於重逢。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