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成佛之道—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上)

何謂真正的菩提心?

「道心」,又稱「菩提心」,梵語 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大家現在來學佛時,發起一顆「願成佛度衆生」的願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1]那麼,道心是可以令眾生得到究竟佛果的最圓滿的「因」,如果眾生有了這個道心,那就是邁向佛果的第一步。但是如果這個心會不堅固,就不可能得到究竟堅固的佛果,就如《楞嚴經》所說的,佛果是「絕對待」的,不可以用任何東西來量度,因爲佛果是至高至大的,所以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就是因爲除了佛頂,其他事物都不可比擬佛果,因爲佛果是至高無上的。

為什麼我會指眾生有時候的菩提心是「不堅固」的?因為我們有些人在佛門的日子久了,就會漸漸忘失了這份「初心」。甚或將一顆理性的「菩提心」變得只跟情感相應,而不與佛性、佛果相應。就好像一些初學者,入門時或對學佛抱著一股熱誠,或因為某種宗教感動等而發心,但時日久了,這些感動、衝動都沒有了,這些人在菩提路上的身影就或許也不見了!

與佛性相應的菩提心

你的菩提心是跟你的情感相應還是跟佛性相應?這是個根本的問題。很多人說見衆生苦,所以有「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宏願而發菩提心,從這種慈悲心所引發的菩提心,有時候需要看仔細,因爲這種菩提心可能是相對的,可能是不究竟的,可能是某場景裡突然間發心。如果你有這種菩提心,請你自己小心的研究一下,看自己是真實的菩提心,還是相對的、偶然的菩提心?如果是相對的、偶然的,因爲情感而引發的話,可能在遇到另一個場景時就會退失了。

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我們的慈悲心是從平等心而起,精進心是從慚愧心而來,如果你的慈悲心不是從平等心而來,而是從一個相對的概念,從情感而引發的,你就要小心了。不錯,我們對佛陀也有一種傾慕的感情,但我們這一種傾慕,是希望得到佛果後,跟衆生一起分享這個成就,讓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得到究竟菩提。但你現在所發的菩提心,要看仔細,看看是否一種由情感而發的菩提心,譬如說你現在剛進佛門,覺得很幸福,另一方面,覺得衆生很空虛,你想把佛法介紹給他們;當在弘法的歷程上走了三年五年後,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也有不少人因你帶領而入了佛門,但其後若他們離開佛門時,你會傷心嗎?你會退心嗎?如果會有這樣的情感反應,那麼可以歸因於你當初發的菩提心只是跟你的情感相應,不是跟「道」相應,因此你的菩提心會在受到衝擊後而退失。

經驗分享

為什麼我有信心表示我自己的菩提心是與道相應的?那麼就要從我出家的願心說起。畢業之後要出家弘法,為的是我真正希望令這個世界的眾生與佛法結緣,可以說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從2008年到現在(2012年)在大學教書,這些年間就只能影響到一個學生因爲上了有關佛教的課而皈依,這個學生從來沒有宗教信仰,就是上了我的課,我們結了一個善緣。甚至連神學院我也願意去教,而且教得很開心──我身為一個出家人,不知道為什麽會有這個因緣遇到一群外教人,願意聽我解釋、介紹佛教,我覺得這個因緣很好。大家知道念神學院的人的信仰已很堅固,在今期生命裡都不大可能改變信仰了,如果我是強求這些人立刻來信佛,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我仍然很樂意去教這些神學生,而且教得很開心,因爲我明白他們這一期生命不願意信佛不要緊,我願意跟他們結一個善緣,等他們下期生命有因緣遇上佛法時會願意信佛。

從我這些經驗的分享,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什麼是菩提心。怎樣的菩提心才是跟「道」、跟「自性」相應?這就是從平等心而來的,既然我們想離苦得樂,亦希望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眾生有因緣跟我們相應的,我們去度;有些眾生不願意聽的,我們能夠放下,一切隨緣,這就是我們學佛、修行、度眾生的態度。

如何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最後,雖說我們要發起與佛道相應的「菩提心」,但現在大家或許感到不得其法。那麼在這裡就有一些建議:

在佛法之中,其實也有所謂的「緣事」而求真道之心。這個「緣事菩提心」就是以四弘誓願為主體:

1) 「眾生無邊誓願度」,當中是與菩薩的「為饒益有情戒」相應,就是以「眾生平等」的心來利益、度化一切眾生,當中絕對不能有只利益我們的親友、喜歡的眾生,而是要「怨親平等」地度化眾生。

2) 「煩惱無盡誓願斷」則是與菩薩的「為攝律儀戒」相應,因為只有我們斷除一切煩惱、惡業,才有能力可以解脫,並回來這個世俗世界與眾生分享解脫的經驗,藉此來利益眾生。

3)「法門無量誓願學」則是與菩薩的「為攝善法戒」相應,在斷一切惡業、煩惱之後,我們更應進一步積累功德、福報,努力與眾生結善緣,這樣在解脫之後,我們才能使眾生願意親近我們,願意聽我們的教法修行以離苦得樂。

4) 「佛道無上誓願成」則是具足成就前面的三種行願,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更能廣為利益一切眾生。

這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平等菩提心,才是真正依「正緣」而發起的菩提心。因此,我們便不會為眾生冷漠的反應、修行的艱難等遭遇而退失菩提心。這樣才是理性、堅固的成佛願心。


[1] 參考《佛光大辭典》,「菩提心」一條,頁5200。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