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在香港跑道場二十多年的深刻經驗之(一)

圖:Pixabay
圖:Pixabay

十多年有,每年我都參加兩三次短期禪修活動,不過,間中有人問我:「你是否一個佛教徒?」我又會支吾以對,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資格自稱「正在追隨佛陀的行止」?

直到有一次在法鼓山參加禪七,從聖嚴法師的影像開示,聽到:

「無常就是苦,無常就是空,無常即無我。這是佛法基本的道理,能夠接受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者,即是正信的佛教徒。」

當刻一股強烈感動湧上心頭,熱淚盈眶,從此有了當佛教徒的自信了。

以後幾乎每一次在禪修活動中,聽到聖嚴法師關於「苦、空、無常、無我」之論述,都會有類似的體驗。

我所認識的佛教徒,都是感受到了人生之苦,才有尋覓人生究竟的意圖,之後才有幸領受佛陀的教誨。這個人生之苦,可能是個人之痛苦經歷,也可能是精神上無由的空虛苦悶,亦有可能是感受到了所有人類本質上生存之困境。

人生本質上之生存困境,根本來自智慧之缺失,不了解無常,不明白無我,看不透空幻之相,常常作繭自縛,製造了苦痛之因仍然不知道。

我還記得,最初跑佛教道場,對於「眾生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很不理解。有一位陳師兄,對我特別關照,努力為我解說:「我是空的,你也是空的,法師也是空的,剛才飛繞過一圈的蒼蠅也是空的,所以我們意義上都一樣,因此平等。」我當時好像恍然大悟,非常感激。陳師兄知道我學哲學,有次跟我說:「我們同修應該互相學習,你若是對我的解釋有些意見,可以馬上提出,孔子說『聞過則喜』啊!」

後來有一次,這位師兄向新進同門解說因果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是不易道理,所以凡夫畏因,菩薩為果,你若是傷害了人,下輩子,這個人就會用同樣方式傷害你。」

「師兄,我的理解,因果關係好像應該是錯綜複雜的,未必這樣直接反應,而且因緣際會會互相變化,心態變了,因緣也會改變,師兄覺得是否這樣?」我當日在旁邊,忍不住插了嘴。

豈知道這位師兄,馬上漲紅著臉,聲音很氣憤,眼冒怒火駁斥我:「你這樣對新人說,就是混淆視聽,我在說方便法門,你不懂就少說話。」

我當時不知道用怎樣糟糕的回覆,再激怒了他,他把我拉到一邊,對我說:「現在是你懂還是我懂?」

之後我道歉了,不過從此就少出現,再數月就離開了這個道場。

幾年之後,在一個公開的講座活動再遇上陳師兄,互相寒暄問候之後,他講起近況:

「我現在也少去道場了,年輕時學禪宗打坐,老來時就念佛淨土宗了。」

我也沒有多言,之後互相祝福道別,可以有機會這樣和解,已經很感恩了。

人生無常,可以在某一階段某個程度相處達到圓和無憾,一期一會,真是得有莫大福氣。

其實學佛之後,個人逐漸懂得,自己應該避開再造苦因的狀況,生活越趨平順,不過就越能感受到佛陀所講的「人生之苦」:無常之苦,無時無處不在,甚至也不妨礙日常世俗喜樂之情。

而究竟要聽聞多少佛法、參加多少次禪修、私下多少次懺悔,才能夠領悟「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義?這個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不過,人生的各個體驗,應該都是體悟「苦、空、無常、無我」之契機,我非常感謝陳師兄當日帶給我深刻的反省教訓,「我慢心」一直深藏在我們的行止裏面,一個慢心,又會勾起眾多慢心,我們真要轉化消融,還是該以自省為先。

延伸閱讀
熱誠勤修四念住,對治無明過患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a%a5%e6%88%90%e8%bc%9d/" title="Posts by 麥成輝"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麥成輝</a>

資深出版人,20多年前開始探索人生究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