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覺》電子版編輯來郵報喜,《明覺》由刊登於《明報》副刊,再轉至「佛門電子版」,至4月17日,已達300期了,希望筆者能分享當日創刊的點滴。
以當代傳播媒體宣揚佛教、廣攝大眾,一直是筆者多年的心願,十多年前,曾分別向多位報界前輩及報章游說、或主動協助,在報章設立佛教版,或在已有心靈版的園地內,加入佛教材料。畢竟辦報者或編輯們,都以市場為主導交代,即使陸續有些報刊,諸如《星島日報》、《明報》等,曾分別出現了有關的版面,但都是短暫曇花,稍為持久的,要算是《新報》的「一念三千」了。
這個埋藏心底的「願」,終在2005年與東蓮覺苑董事局前主席何鴻毅先生的閒談中,重遇生機。何先生問筆者:「加拿大東蓮覺苑有一個網頁,已做了多時,我想搬到香港做,你有沒有人可以幫手?」
「用網頁宣揚佛教,確是好方法啊!以前我總是想在報章上,推動普及佛教,讓有識之士,明白佛教不是迷信的東西。科網的東西,我不熟悉,但找人做應不會太難的。」
曾是傳媒前輩的何鴻毅先生,念頭轉得真快:「在香港報章定期刊登宣傳佛教可行性如何?要多少費用呢?你可否查探計算後話我知呢?你幫幫手,網頁和報章的事情可以同步進行的。」
筆者年青時其中一個習性,只要是值得去為佛教和大眾辦的事情,總是心口一個「勇」字,口快快便答應下來。能有恃無恐,是因為深信,全港80多萬佛教徒,一定有人幫手,佛菩薩一定護持!
實情是,專業科網之士多得很,卻不會放下高薪厚職來屈就,亦未必對佛教事業有興趣,這難題,蹉跎多時,終由淨因法師擔起。至於選取那份報章作弘法平台也頗費神,既要普及、也需選擇適合讀者群的媒體,且發行量多的報章,收費必然昂貴,若超出預算,又恐事情泡湯!
最後,董事局決定選用《明報》。為避開廣被使用的名字,當時編輯提議了幾個版名,最後,我們挑選了「明覺」,串連了《明報》這平台與東蓮覺苑的發心這兩關係,也帶有光明和覺醒的意思。
《明覺》設獨立編輯委員會,由本港數位知名法師、佛學專家學者、熱心人士組成,包括:法光法師、淨因法師、衍空法師、李焯芬教授、李潤生教授、李葛夫博士、趙國森博士、呂榮光居士和本人,廣邀善知識、研究者執筆撰寫,每期設專題、專欄、資訊、文化藝術等,融二千五百年久遠的佛法佛理於現代生活,觀照心靈成長,探尋人生路向,使正信正見在現實生活中起主導作用。
創刊號在2006年7月第一個星期三刊登,每星期出一全版,翌年,《明報》美加版,與香港同步出版,自此,彼邦的《明報》讀者,在每星期三與本港讀者齊分享《明覺》。
當時《明覺》的製作及刊登費用不菲,再無餘錢做宣傳,三年來,整個編輯及記者團隊,在資源拮据下,日以繼夜,為豐富版面內容絞盡腦汁,正當《明覺》漸被受落時,適逢09年全球經濟受到衝擊,也契機了將《明覺》轉移到網頁,改成電子版,體現佛教現代化、與時並進的一面。
事實亦証明,電子版的《明覺》,輕易地直達世界每一角落,更有效地摸索到現代人的觸角。在此,感謝法護法師當日二話不說承擔了《明覺》電子版的重擔,更要感謝各位編輯和同工們付出的大量心力,藉此機會,由衷致以深切謝意!
昔日《明覺》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