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有關殘疾,因果與業的一些思辨

(圖:網上圖片)

首先和大家玩一個 I.Q. 題:

大家知道,下雨的話,地就會濕。那麼,如果看到地濕了,是否代表下過雨呢?

答案大家先記在心裏好了,一會兒再揭曉。

為甚麼問大家這問題呢?

一些宗教對殘疾的觀點是,殘疾是被一些「施事者」(agent) 所賜予的,有時是帶有目的,並且很多時候都是負面的[1]。在佛教當中,很多人會聯想到業力輪迴,以及因緣法則,認為殘疾的因是以往做了不好的事。

如果要解釋「業」是甚麼,恐怕沒有足夠的空間。我反而想以另一個角度,像透過上面的I.Q. 題去思辨。當然,以上 I.Q. 題的謎底是,地濕可以有很多原因,下雨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

在一些佛教經典當中,大家有時會看到一些描述,說如果做了怎樣怎樣的事情,那麼下一世便會得到如何如何的殘疾。可是,大多數人的思考模式是:看到一位殘疾人士,然後批判他/她以往世一定做了不好事。「殘疾」和「不好」又扣在一起了。以上的 I.Q. 題,其實是顯示我們思考上常出現的一些邏輯謬誤。以同樣邏輯去解釋殘疾的話,便不對勁了。簡單來說,業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要時刻思考業力和因果的關係。

另外,當大家看到一些佛教經典,內容是很詳細的列出許多善行和惡行會導致怎樣的業力輪迴,特別是甚麼惡行為會導致怎樣的殘疾的話,閱讀時更須多加思考。在學者曹凌編著的《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中,收有《佛說善惡因果經》[2]的例子,另外亦很流行的《佛說三世因果經》,亦不見於大藏經中。[3]

這些經文撰寫時的動機可能是教誨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且隱藏著當時社會對殘疾的意識形態。寫經者亦非殘疾人士,並沒有想到殘疾人士看了會引起甚麼反應。到了現代,社會普遍來說對殘疾的看法和以前已不一樣。即使歧視仍在,但起碼有平等機會與人權的意識,而且殘疾人士會發聲表達意見。2007年,台灣的一個殘疾人士團體向內政部委員反映,並於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提案,呼籲宗教界不要繼續宣傳《佛說三世因果經》,以消除市民對殘疾人士的歧視[4]。此一個案,被一些人士認為是殘疾人士對於佛教在當代社會正開始更主動地發聲的例子。


[1] Miles, M. “Some Influences of Religions on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ie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Religion, Disability & Health, 6:2-3 (2002), 117-129.

[2] 曹凌編著。《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22-328頁。

[3] 筆者在漢語經典中,如CBETA,並找不到有收錄《佛說三世因果經》,另見http://templevisit.org/Selection_content.asp?AutoNo=280 (Assessed on: 4th May, 2017)。

[4]http://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71&pid=338 及http://www.muni-buddha.com.tw/buddhism-discuss-practice.asp?Pid=225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