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泉州開元寺 (中): 文物古跡遺存豐富

文物古跡遺存豐富

開元寺現在占地面積近八萬平方米,全寺南北長260米,寬300米。整體伽藍佈局嚴謹,由中軸線上的建築依序為:紫雲屏、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和藏經閣。順著東西廂長廊,東側有檀越祠、准提禪林(俗稱小開元)。西側有功德堂、尊勝院(又稱阿彌院殿),現在改建為弘一法師紀念館。

天王殿後方連著一座拜亭(或稱拜香亭,供祭祀時遮陰避雨之用)。
天王殿後方連著一座拜亭(或稱拜香亭,供祭祀時遮陰避雨之用)。

天王殿的後方連著一座拜亭(或稱拜香亭,供祭祀時遮陰避雨之用)。由此向前是一廣大的拜庭,左右兩排種了八棵枝繁葉貌的老榕樹,樹下間錯立著17 座分別屬於唐、宋、明代的舍利塔、焚帛爐、石經幢,與兩座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的寶篋印經式石塔。在拜庭中央的焚帛爐建於明代,工藝精緻,高約三米,其頂蓋的蓋鈕雕了一隻狻猊,蓋面與爐身層層錯落的仰覆蓮瓣,周圍還裝飾有蟠龍、雲紋等。焚帛爐通常用在焚燒專門書寫祭祀疏文的絹帛、或金銀紙之用。

舍利塔
舍利塔
焚帛爐
焚帛爐

陳列在拜庭兩列的石塔中,造型最特殊的就是宋代寶篋印經式石塔,石塔銘文記載係由柳三娘於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捐建的。塔身四面以淺浮雕刻佛傳故事,部分雕刻的佛像與人物都還清晰可見,部分浮雕與雕刻的文字則已漫渙不清。塔的四角矗立四個蕉葉形的塔簷,正中頂端塔心立七重相輪。這種寶篋印經式塔常見於宋、元時期,有大型石塔與小型金銀塔。小型的金銀塔可見於雷峰塔地宮中所藏的寶篋印經塔、安徽博物館藏金塗塔,雷峰塔地宮中所藏的寶篋印經塔高僅32釐米,出土於塔下地宮,這是五代時期的吳越國王錢弘俶為了效法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於西元956年建雷峰塔供奉佛螺髻髪與佛經,地宮中這座銀質鎏金的寶篋印經塔內供奉佛陀螺髻髮。

寶篋印經塔
寶篋印經塔
寶篋印經塔局部
寶篋印經塔局部

可惜的是,開元寺這宋代文物寶篋印經石塔不但沒有圍欄保護,或許因為石塔堅固,竟然還被釘上粗大鐵釘以固定電線。

拜庭寬闊的廣場上許多晨運的人們正在打太極拳。
拜庭寬闊的廣場上許多晨運的人們正在打太極拳。
老榕樹與大石龜
老榕樹與大石龜

走到大雄寶殿前,回首看這片寬闊的拜庭,令人感受到大唐盛世佛教興盛的氣象,頗有君臨天下的恢弘大氣。此時許多晨運的人們正在打太極拳,已有數百年的老榕樹下有一個巨大的石龜,有的人就依著石龜運動,龜背上有一塊方形的斷石殘痕,看來這是塊原本上面立著巨大石碑的龜趺,石碑可想而知非常大了。

大雄寶殿建築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
大雄寶殿建築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

大雄寶殿--五佛寶相莊嚴‧遍三千而普照

大雄寶殿面闊九間,進深六間,通高20米,面積達138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是明代保留下來的,規模宏偉而莊嚴。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內樑柱均為穿鬥式斗拱建築,傳承宋代建築規制,現在寺院中軸線上的山門、大殿、戒壇是明洪武末年所建,照壁為明萬曆四年(1576年)重建。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圖片來原:《中國仏教の旅P132, 133》)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圖片來原:《中國仏教の旅P132, 133》)

大雄寶殿初建於唐代,當時因有「紫雲蓋地」的瑞相,故又稱紫雲大殿。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五方佛,中央主尊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別是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佛、北方成就佛。大殿的五尊佛像最早是唐玄宗御賜的,後毀於火災,僅餘中央主尊。唐末乾寧四年(897年)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註:6)重塑了四尊佛像。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圖片來原:《中國仏教の旅P132, 133》)
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圖片來原:《中國仏教の旅P132, 133》)

南宋紹興25年(1155)、元代順宗至正17年(1357)大雄寶殿二度毀毀於火災。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萬曆22年(1594)及崇禎10年(1637)年間均有陸續修建,(註:7)明崇禎10年僧人有廣輪發起重建,鄭芝龍、吏部尚書曾櫻共同協助,將殿柱更換為石柱,(註:8)大雄寶殿因而比以往的建築更為壯麗了。此殿又稱為「百柱殿」,因其整個平面共使用了100根柱子,但實際上因減去兩排內柱而僅存86根。這些柱子最大的特色就是造型的多樣化,石柱的柱身有方形、圓形、有海棠花式、蟠龍柱,柱礎也有種種不同的設計。

最令人歎服工匠的巧思之處,就是大殿柱頭斗拱間的24尊飛天伎樂的設計。每一尊展翅翱翔伸長著雙臂,手中或捧文房四寶、或捧著樂器,飛天的雙翼承接著斗拱的交會處,頭部還飾以仰蓮紋式的帽子,種種的設計使之不但具裝飾的作用,同時也有加強支撐的功能。

大雄寶殿屋頂橫梁斗拱間裝飾的伎樂飛天
大雄寶殿屋頂橫梁斗拱間裝飾的伎樂飛天
大雄寶殿屋頂橫梁斗拱間裝飾的伎樂飛天
大雄寶殿屋頂橫梁斗拱間裝飾的伎樂飛天

註腳:

[6] 《泉州人名錄-王審邽》:「唐·乾寧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審邽重建開元寺,佛殿、鐘樓、經樓落成,黃滔作文勒石以紀其事。」

[7] 《泉州人名錄·正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廷有旨,選派僧正映住持泉州開元寺,諭曰:“著他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難,善則欺侮爾,惡則譭謗爾。但清心潔已長久。欽此。”正映“開堂演法,眾志翕然”,“豎法堂,建甘露戒壇”,百廢俱修。成化、宏治年間(1465—1505年),開元寺出現“禪風不竟,雲散四方,叢林規則,日就陵夷”,住持“主席久虛”。寺產被豪右強佔,“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

[8] 《開元寺志》p.19.

開元寺平面圖
開元寺平面圖
泉州開元寺鳥瞰圖
泉州開元寺鳥瞰圖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