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不畏艱辛地開拓佛教事業、不屈不撓的菩薩精神──融靈長老的香江弘法路

作者於2014年初春先後三次專程到大嶼山羗山觀音寺拜訪融靈長老。長老暢談其在香江弘法數十寒暑的點滴。

編按:融靈長老於2022年11月10日住世緣盡,示現無常,安詳捨報,世壽九十九歲 。本文作者於2014年初春先後三次專程到大嶼山羗山觀音寺拜訪融靈長老。長老暢談其在香江弘法數十寒暑的點滴,今整理成文,以永懷長老。祈願老和尚,早日乘願再來,廣化有情。

在觀音寺雅致寧靜、樸實無華的客堂裏,陳設著古色古香的木傢俱,香爐的裊裊輕煙,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已屆九十高齡的融老精神飽滿、和藹可親,一投足間散發著慈悲的攝受力於無聲無息中穿透一切,令人倍感溫暖和踏實。融老慈悲為懷,為我們娓娓道來大半生故事,大家對老和尚有更深入的認識。坊間媒體對觀音寺的報導向來傾重於其重建後的建築風格和佛像特色,惟對住持融靈長老的報導鳳毛麟角,這與融老行事作風低調有莫大關係。融老保持傳統叢林祖師大德的遺風,從來不宣揚自己,談吐含蓄謙遜。融老見證無數人事變遷,無疑是一本栩栩如生的香港佛教活字典。

融老出生於1924年,出生地點是河北省蔚縣,出家後法名貞山,字融靈,俗名宋林坡。出家的因緣是三歲時家裏曾接待一位袁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往後這位袁先生出家為僧。1939年融老當時才15歲,因緣成熟,受其渡化有意到五台山出家為僧;其時長老背帶了很多書包括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千字文》、《增廣賢文》等古籍,徒步走了數天約合六十多華里的路程。北方已在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踐踏之下,交通崎嶇不平,除徒步前往外別無他法,沿途隨時會出現逆增上緣如日本士兵留難、未諳佛法的民眾前來打罵等。求法的悲願驅使年輕僧侶心無罣礙勇往直前。當時融老走了很多天的路,不知身在何方,不可思議的是在一片茫茫大霧瀰漫之中乍見應縣木塔,這才釋然知道目的地在望,遂在龍首山上歇宿。期後長老於岫雲寺皈依照空上人為師。1942年長老又於天鎮縣慈雲寺依止悉知律師受具足戒。1944年抵達五台山後,於廣濟茅蓬(又稱碧山寺)掛單,親近壽治老和尚及淨如老和尚[1],精進地參禪問學,夏讀《梵網經》。1945年下山至北京安養精舍承學於慈舟律師[2],及後一年繼隨體敬律師[3]到湖北武昌住正覺寺法界學苑。

1948年虛雲老和尚委託本煥老和尚[4]南下到廣東省韶關南華寺,本老接法於虛公宗下成為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及後一年本老昇座為方丈。南華寺是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的道場,素有祖庭之稱,惟到清末已變得頹敗荒涼,虛雲老和尚曾駐錫該寺藉以復興宗風,住持歷經變更。融老隨本老、明觀老和尚[5]及一位法師一起南下到南華寺。因緣際會,融老作為本老的衣鉢待者,猶記得1949年四月初八日虛雲老和尚蒞臨南華寺傳法,融老亦曾擔任虛雲老和尚的待者,在法會期間長老敲鼓十分響亮。

1949年內地政局丕變,融老亦與其他法師南下到香港隨緣而安。初法師掛單於荃灣的東普陀講寺。東普陀講寺住持為慈悲王茂峰法師,不少內地法師因政局動盪逃難至港無處可棲居,茂峰法師海單接眾,數百僧侶擠擁於寺院裏,高峰時期一日可達二千多人。為解決住宿問題,茂峰法師將彌陀殿裏的佛像挪移,藉以騰空更多空間納容出家人;同時又削竹竿、蓋葵柵,沿著山坡搭建四五所茅蓬安頓法師。[6]融老記得曾與金山法師睡在彌陀殿,金山法師就是日後妙法寺及香港僧伽聯合會創辦人之一。東普陀講寺先後舉辦不同類型的法會利益大眾,融老亦參與其中,他分享曾在弘法精舍及志蓮淨苑參與法會,當時交通不似現在四通八達,前往志蓮淨苑便要轉乘交通工具,可謂風塵僕僕,為法忘軀。

1963年,融老接掌大嶼山觀音寺,是其弘法歷程的重要轉折點。觀音寺初建於1910年,本屬於先天道的淨室,由葉善開女修士開山,稱為「蓬瀛古洞」 ,又名「靜室之家」。因當地居民常往參拜洞內供奉之觀音大士,故俗稱「觀音廟」 。1940年,葉善開去世,其他信眾皈依寶蓮寺的筏可大和尚,道場從此轉為佛寺。1950年,海山老法師自泰國弘法回港,駐錫於此宣講《華嚴經》,後更多次辦華嚴七法會。融老也是在該年初次到訪觀音寺,由東涌上岸,那次只住了一晚。1951年聖照法師(體敬法師二弟子)邀約長老、東蓮覺苑愍生法師和一位來自海南的老法師一起到大嶼山巡禮清修道場,成就了融老與觀音寺再結法緣。[7]當年上觀音寺,交通絕不簡單,須要乘坐舢舨由青山到大嶼山東涌,在地塘仔歇宿一晚,大嶼山是荒山野嶺,他們走的是羊腸小徑,或沿水渠邊前行,徒步攀越坪山,第二天才抵達羌山。那天是正月十九日,海山法師建議啟建華嚴七法會,融老他們驚訝回應:「三個人也可以?」,海山法師回答:「當然可以,出家人要修行呀!」融老提起這往事,歷歷在目,對海山法師鼓勵年輕學僧修行的態度,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正月十九日灑淨,二十日起七,法會共進行二十一天,融老參拜了八卷《華嚴經》後,便應邀往他處幫忙法會。至今融老自己修持的日常功課仍然是拜《華嚴經》孜孜不輟。

當年僧侶參加法會或在道場掛單,道場只能簡單地提供住宿和膳食,難有額外財資供養,僧人生活非常質樸。融老說,關係很熟稔算得上是暢懷法師。他們兩人奉行清修,生活簡樸,過午不食,不想加重觀音寺常住的負擔。每當晚飯時間,二人便相約跑到山頭鍛鍊身體,寧可「失蹤」一會。;只有一次是例外,因功德主禮請出家人放焰口,隆重啟建法事,海山法師遂將這筆功德金分予僧眾,終於每人分得一元[8],可謂相當豐厚。

1965年長老榮陞觀音寺住持,法藏、了一、淨真、性明、恩林、道海、聖照、妙境、能慈等法師和寶蓮禪寺住持筏可大和尚等均以賀扁懸掛在客堂上致賀。我們亦在一幀陳舊照片裏窺見昔日觀音寺未重建時質樸無華的建築。1969年4月27日,觀音寺舉行新塑之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暨諸菩薩崇陞開光典禮,諸山大德長老和嘉賓蒞臨觀音寺並主持開光典禮,由市政局胡鴻烈議員主持剪綵,寶林禪寺聖一老和尚揭幕、香港佛教聯合會名譽會長筏可老和尚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光、東覺禪林住持明觀老和尚為文殊菩薩開光、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普賢菩薩開光、香港佛教會伽聯合會會長洗塵老法師為彌勒菩薩開光,可謂海會雲集、盛況一時。善男信女聞訊前往觀禮進香者不下逾萬人,小輪需要加班應付,登山巴士和貨客車擠迫不堪,寺內更人山人海,萬頭攢動。[9]

1990年觀音寺經歷一次重建,在各方捐助下,一座24米高的三寶殿在舊殿後面落成。據1992年《重建大嶼山羗山觀音寺功德芳名碑》上載:「見羗山鹿湖,彷彿京城萬壽山昆明湖之勝景。……以頤和園佛香閣為藍本,營構寶閣一座。……閣內首層為觀音殿,供奉原有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及十六像大阿羅,四周雕鑄法華門三十二經變。……二層為藏經樓,收錄三藏十二部諸法寶。頂層為萬佛閣,內奉五智如來,成就大曼荼羅壇場。」溫馨小貼士:日後參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時,不妨嘗試在大殿某些位置,有緣的話會觀看到觀音菩薩的眉心綻放著慈光。

從追尋祖師大德點點滴滴的平凡事蹟處領悟其不平凡的一面。在篳路襤褸的歷程中他們不畏艱辛地開拓佛教事業,迄令香港的佛教展露蓬勃旺盛的生機,有如伴隨寺院的銀杏樹屹立著經歷風吹雨打,目睹花開花落的人間滄桑正道,為大千世界的有情眾生無言地說法利樂有情,勉勵我們後學者體會其不屈不撓的菩薩精神。《臨濟錄》中「行錄」曾記載義玄在黃檗山裁松,黃檗問為何要裁許多松樹,義玄謂:「一與山門作景致,二與後人作標榜。」語畢便將钁頭打地三下。黃檗云:「雖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義玄又重覆上述動作,並作噓噓聲。黃檗云:「吾宗到汝,大興於世。」這個「汝」字來形容融老,無疑是最恰當,同樣亦是此稿最圓滿的註腳。

後記

凡是和長老親近的人,無論出家在家,均能體會到長老風度和為人,嚴肅中帶有灑脫、謹慎中帶有輕鬆。知悉融老常為人開示《華嚴經》,遂請教其心得。長老說要觀機逗教,八萬四千法門是要契機契理。問到長老如何由東涌走到觀音寺,長老帶點幽默方式回覆說是走路的。融老當天搭上1950年由印度回港的舊搭衣,補鏠接口隨處可現,惜福培福向後學示範,值得讚嘆。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此稿得以完成有賴衍德法師、林苑鶯居士、鄭錦鳳居士等人協助。


[1]淨公,號豁諦、乘來,俗姓李名子陽。1905年9月22日生,祖籍山西省應縣寨子村人。1930 年,到福州市鼓山湧泉寺法界佛學院,與圓拙、夢參和台灣的靈源、仁光老法師一同習教,當時對《楞嚴經》頗有研究,有「淨楞嚴」之雅稱。1934年,到陝西大興善寺佛學院,與倓虛法師習《心經》等。1936年,上五臺山居住廣濟茅蓬(又名碧山寺),先後任維那、知客以及北台頂監院等職,後與壽冶、本煥、法度老法師,由五臺山廣濟茅蓬第三代方丈廣慧老和尚傳法,成為廣濟茅蓬第四代法子。1948年,因壽治老法師前往香港,於是老法師即成為廣濟茅蓬第四代方丈,經常為大眾講《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1955年,南下雲居山親近虛雲老和尚,並到廣東沿海地區為廣濟茅蓬化緣,備受尊重和愛戴。詳見寶蓮禪寺淨如老法師生平事略:http://hk.plm.org.cn/gnews/2012117/2012117254325.html

[2]慈舟律師,俗姓梁,出家後法名普海,字慈舟。湖北隨縣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生。出生於佛教家庭,自幼穎悟過人。宣統二年(1910年)於隨縣佛洹寺依元照和尚剃度出家。及後於漢陽歸元寺大繪和尚受具足戒。1913年月霞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設有預科和正科。慈舟考入其之正科班就讀,研究華嚴教義。1920年與了塵、戒塵等華嚴大學畢業同學於漢口九華寺創辦華嚴大學,標誌首辦僧伽教育之始。1930年冬應虛雲老和尚之邀請到福建鼓山籌辦法界學院。1936年冬受請膺任北京淨蓮寺住持,並福州法海寺辦的法界學院遷到北京淨蓮寺。詳閱于凌波著《民國高僧傳初編》 ,台北:圓明出版社,頁307-315;《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63-65。

[3]體敬律師和慈舟律師曾同於福建之法界學院分擔任總務及教務之職,後至北京著手籌辦安養精舍辦道辦學,名重一時。在香港五十年代初期體敬律師建立尸羅精舍弘傳律宗,又在九龍創立佛海蓮社集眾念佛法。詳閱危丁明、梁嘉寶、朱慶舜著,《香江梵宇》,頁190-1。

[4]本煥老和尚俗姓張,名志山。湖北省新州縣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二十日生。1930年投入新州縣報恩寺剃度出家,同年受具足戒。初到揚州高旻寺參學,先住禪堂,繼任職事。1937年行腳到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廣濟茅蓬掛搭參學。該寺住持廣慧老和尚退居禮請能上師出任住持,本煥隨眾聽講,頗有進益。後來由清眾擔任職事,由知客升任監院。1947年由湖北到廣東到曲江南華寺為虛雲老和尚禮座,老和尚十分器重他,未幾即命他擔任該寺方丈。其他本老事跡可詳閱于凌波著《當代大陸名僧傳》,台北:大千出版社,頁35-39。

[5]明觀老法師俗姓沈,出家後法名覺音,字明觀,湖北省武昌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1913年於九華山遇開忍老和尚求收其為徒。及後一年正式剃度。未久在寶華山受具足戒。1931年行腳到福州鼓山湧泉寺親近虛雲老和尚,為該寺客堂兼禪堂班首。同時亦隨堂聽慈舟律師講《四分律戒本》。1934年陪同虛公及觀本法師經香港、廣州到了南華寺。虛公留明觀協助該寺重建。1949年後老法師到香港先後受竹林寺住持融秋老和尚及大嶼山寶蓮禪寺筏可老和尚禮請為各寺的首座,兩位老和尚與法師於金山江天寺住禪堂時為同參。1956年其在荃灣三疊潭興建東覺禪寺,並為住持。詳見于凌波著《民國高僧傳三編》,頁80-85。

[6]鍾潔雄、危丁明合著,《菩提路上──永惺長老傳》,頁97-102;鄧家宙,《二十世紀之佛教之發展》,頁40-42;並引用長老的口述相互參照而撰寫。

[7]筏可大和尚編著、明慧法師撰《大嶼山志》中提及觀音廟,見頁2;及危丁明、梁嘉寶、朱慶舜著《香江梵宇》,見頁190-1;並引用長老的口述相互參照。

[8]「在五十年代,小市民的月薪只有大約二十至三十元,一元可以解決一日三餐無憂,三毫子一碗雲吞麵,白粥、油條、涼茶都只是一毫子。」《東方日報》,2010年10月31日。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01031/00269_001.html

[9] 《香港佛教》第108期,頁42。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