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四聖諦——離苦得樂的法門 (三)

(續上期)

四聖諦的踐行意義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裏來學習分享四聖諦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其實四聖諦帶有很強的修道論的意涵,因為甚麼?只有你把四聖諦跟修道論相結合的時候,你才知道修道論其實就是以滅苦為目的的一種方法。只有這樣我們在學習我們下這麼大功夫,然後坐在這兩個小時聆聽的時候,四聖諦才真正的對你來說有意義,不然你就跟讀一般哲學類的書籍是一樣的,僅僅停留在哲理或者文藝方面的。這樣不管是四聖諦也好,其他佛法也好,你沒有建立在滅苦為目的的修道論的前提上來說,所有的東西對佛教徒或者站在佛教佛陀本懷的層面上來講,都是顯得比較蒼白的。

那麼,另外一點,我們可能說法師我知道苦,我也知道苦的原因是甚麼?是愛慾。我們被愛欲裹挾著,然後難以解脫,這是一,但是我們知道苦因是一回事,願意去解脫,情願去擺脫愛慾,心向涅槃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可能包括我本人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我知道苦集,但是我沒有辦法真正升起,這也就是知行很難做到合一。

所以我們中國的哲學家王陽明曾經提倡知行合一,他為甚麼要倡導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知行一體,是實在不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裏學習四聖諦,我們一定要把它當成一種甚么?一定把它當成一種指導我們實際行為的一種聞。如果你的聞道不能夠勤行,這種知只能停留在知識層面上,比較淺顯的知見,那麼更深入的知見是甚麼?更深入的知見就是我們自己要按照佛陀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去踐行八正道,然後自己去親證,愛慾是怎麼集起的,愛慾是怎麼沒滅的,然後洞察其中的本性的,萬物本性的一種虛幻,從這裏邊解脫出來。

那麼我們看一下四諦都到底講些甚麼,剛才有同學也講過了,但是我感覺在四諦裏邊我們的重點還是要放在苦諦。

苦諦

首先要查出來我們有病。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介紹,苦的類型有生老病死等等怨憎會,這個生老病死其實就是一種苦性,是從這個時間生滅的無常義,來理解外在的經驗世界存在的現象。

其實在三苦裏,最容易理解的可能就是壞苦。為甚麼呢?壞苦這個詞叫viparināmadukkhatā,直接翻譯是變化、變壞、變異。菩提長老的英文著作,經常把它翻譯翻譯成「由於變化產生的苦」。那麼佛陀對於這個介紹,其實更清楚。佛陀在經典裏有一句話:「無常者皆是苦,反苦者皆非我」,甚麼意思呢?只要有無常,受無常支配的東西,只要會發生變化的東西都會帶來苦。為甚麼?你沒有與人發生交際的時候,我們這裏講的苦樂,都是勢必與人發生交際的,勢必與人關聯的。當這種無常變化的時候,自然給人帶來了一種不如意、不滿意(我這裏說的人是指凡夫),沒有辦法滿足人的心理訴求,或者人的內心期許。

另外一點就是,凡苦者皆非我,為甚麼無常的東西是苦呢?因為只要是苦的,給你帶來苦的現象,這個現象背後一定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實體。這裏的我,不是你或我,不是youand me,而是恒常不變的實體。那麼變化也好,變異也好,所講的就是無常之性,那也就是無常。

所以剛才同學們講無常是苦,我們需要理解的一點,無常跟變異它不是苦之本身。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佛陀跟聖賢,包括我們凡夫所面臨的世界和無為法都是一樣的。佛陀也面臨山河大地、落花流水,我們也面臨。但是我們有一個問題出在,我們對本身無常的現象,有不無常的期許,而佛陀沒有,佛陀就知道它無常。所以,是甚麼將無常變成苦了?是我們對它內心產生一定的愛欲,產生了執著,然後產生了執取。

所以無常跟變異,只能從某個程度上說明苦,或者是預示著苦。無常跟變異,在與人結合的時候,如果像燒火一樣的,加入了愛欲的柴,加入了執取的柴,它一定是苦的。所以,我們佛教苦、集、滅、道裏的苦,應該有兩重含義。第一個就是苦受,也就是我們說的「八苦」,另外一個就是苦受背後代表的真理,世間萬物的一個傾向面。如果你跟人關聯的時候,加入愛欲的柴,無常自然會是苦。這是這一個層面。

佛陀講苦諦,剛才有人說這個是消極的。其實,佛教一直背著這個黑鍋,是因為甚麼?是他們沒有深入瞭解佛教。其實苦諦僅僅代表了佛陀對人生宇宙的一種真實的看法。它就是客觀的告訴我們,你們有病,然後還告訴我們病因。其實,我們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大家整天努力去工作,努力掙錢,為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在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甚至去醫院想通過現在的醫療,去阻止我們的生老病死,但是我們所做的,其實是沒有多大的效果和意義的,是擋不住的。只有佛陀講的四聖諦,才是真正意義上回答了我們生命長久利益相關的問題。

所以我們第一步是幹甚麼?第一步必須要瞭解苦,或者說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去瞭解苦、接受苦。因為只有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追問,我們到底為甚麼有苦?這樣的追問才是有意義的追問,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同樣有這樣的追問,他只是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而已。

(待續)

「佛教基礎知識系列講座」由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香港寶蓮禪寺聯合舉辦,旭日慈善基金會贊助。本次講座實錄,由陳浩、彭瑩整理,薇寧、寶山校對。佛門網獲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訂。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