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剎那”Kṣaṇa

古代印度精神文明豐富多元,醫學算數等科學也十分發達。特別是時間,印度擁有一些其他古代文明所無的特殊概念。時間本身並無間斷,過去現在未來,從凡人的角度來看並無終始。但我們一般所說的“時間”,均以單位計算,有終亦有始。古人以天文現象作為時間單位的基準,年月日為天體運行的週期,時分秒則為前者的細分,古今中外,大同小異。然而想像力異常豐富的印度人,還有一些極長和極短的時間單位。本欄曾介紹的“劫”與“劫波” (kalpa)便是一例。一劫為千“由伽”(yuga),即4,320,000,000年。印度人更有一“梵日夜”為二劫的說法,即8,640,000,000年。所謂“梵日夜”即“梵天”(Brahman,陽性詞,體格單數為Brahmā)的一天,按《往世書》說法,生機現於梵日,隱於梵夜,夜末世毀。美國著名科普作家Carl Sagan指出此“梵日夜”比地球歷史要長,比大爆炸年代要短,但與現代天文學說法吻合,莫非偶然則不得知曉。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眾說之一,不能斷章取義。就“由伽”而言,印度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吠陀時代的“由伽”為五年,希臘天文著作衍生的梵經《Yavana本生》裡“由伽”為165年,《摩奴法典》的“由伽”則為12,000年,與後來傳統印度天文學所說的4,320,000,000年出入甚大。不管怎樣,這些超於常人想像力的時間單位,經常見於佛經,像“阿僧祇劫”等。 “阿僧祇”是一個大單位,不過具體有多大則眾說紛紜。按《三千佛名經》,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我們身處的賢劫,釋迦牟尼為第四佛,尚有六佛再來,而未來星宿劫當有千佛出世。參考不同佛經推算,有學者認為自釋迦入滅至彌勒降生度世,尚有5,670,000,000年(一說567,000,000年)。

玄奘眾多譯作和著作中也有不少對“劫”的描述,但其《大唐西域記.歲時》一章並沒有包括“劫”, 對極短的時間則有準確的記載:

時極短者,謂剎那(kṣaṇa)也。百二十剎那爲一呾剎那(tatkṣaṇa)。六十呾剎那爲一臘縛(lava)。三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muhūrta)。五牟呼栗多爲一時(kāla)。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換言之,一日一夜=六時(kāla)=30牟呼栗多(muhūrta)=900臘縛(lava)=54,000呾剎那(tatkṣaṇa)=6,480,000剎那(kṣaṇa)。

轉換成現代單位,一剎那即約0.0133秒。

當然這個只是印度眾多剎那的說法之一。不過,這麼短的時間單位究竟有何意義?其實既然有長得難以想像的“劫”,理想當然也會有短得不可思議的“剎那”。印度的哲學家精通算數,非要給這些概念一個定義不可。像“劫”和“剎那”這些抽象的時間單位,日常生活並無應用機會,所以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反之,在日常生活方面,占星祭祀等經常碰到的“牟呼栗多”(類似吾國時辰),自古約定,即一日三十“牟呼栗多”。

佛經裡的“劫”涉及到宇宙成住壞空的週期,而“剎那”則見於部派佛教對心識的討論。有部阿毗達摩裡,“剎那”被看作最細的時間單位,心識的剎那生滅,不能再為細分。當然論師所關心的是哲學和禪修理論,並不是“剎那”具體的物理長短;正如“劫”基本上表達的是極長的時間,只有後人、特別是現代學者才會花時間去考察“一劫具體有多長”,“彌勒什麼時候降生”,“什麼時候世界末日”等問題。

通過對“劫”和“剎那”的考察,我們不難體會到古代印度人既抽象又具體的特有思維模式。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