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哆哆佛學社1950年代為失學兒童興辦義學以及其後的發展--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歷史考察(1945年-1980年)系列之二

現時位於香港九龍嘉林邊道的耀山學校(圖:李鈞杰)。
現時位於香港九龍嘉林邊道的耀山學校(圖:網上圖片)

黃筱煒(又名黃德煒) 居士,出生於廣東南海縣小橋鄉,兄弟中排行第八。父親黃耀山約於1870年在香港創辦永利威酒行,經營至上世紀五十年代,近七十多年。黃筱煒畢業於皇仁書院後,便在南北行街源安保險公司工作。他被公司派遣到東南亞各國了解客戶的需要,並且游說購買保險。黃耀山逝世後,黃筱煒居士繼承父志,經營酒業,遂成為永利威酒行東主。[1]他與皇仁書院同學李亦梅、譚榮光,殷商張殿臣、林仲甫、潘蘭甫等人,入道嗇色園黃大仙祠成為弟子,道號知覺。[2]〈黃德煒居士上印公法師書〉中有提及其篤信黃大仙的因由:他們扶乩問治病問等事均一一靈驗,其中公司夥伴因病屢尋名醫,卻藥石無靈,最終得黃大仙指點開三次藥而痊癒。[3]

然而峰迴路轉,他們最終卻捨道入佛,最吊詭的亦是扶乩指示而起。當他們問及宗教神秘經驗修煉方式,乩文指示他們必須默念《心經》,才能問出緣由。其後,乩文多次示以日誦《金剛經》、《大悲咒》等經籍,並印送《太上感應篇》等善書導人向善。又以訓示眾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語結束。1925年農曆五月初二,黃筱煒等一群友人在大仙乩文點名下,到其經營永利威酒行四樓開壇扶乩。其時大仙降壇自稱實在是哆哆娑婆訶菩薩應化,指示眾人切勿再扶乩,宜撤銷乩壇,因入壇者多不是正名仙神,而皆冒名入壇居多。應化為黃大仙,只因他們根機劣陋,乃顯現靈驗事蹟令其篤信而已。同時,鑑於世風日下,人心沉淪,乩文指示大家理應實修佛法,挽救世道。[4]由於早年黃筱煒曾赴普陀山皈依淨土宗十三祖大德印光法師,[5]他特別就此乩文以及念佛規儀中是否加入哆哆菩薩為頂禮者一事,擲投書函乙封諮詢印光法師意見。法師回覆,哆哆菩薩便是覺明妙行菩薩,並且指示應另供一處供奉哆哆菩薩,朝夕禮拜,免招疑議。[6]查覺明妙行菩薩於明朝崇禎年間至清代順治年間弘揚淨土法門。

半春園內德煒堂內掛上哆哆佛學社直牌。該址原為黃筱煒居士物業(圖:李鈞杰)。
半春園內德煒堂內掛上哆哆佛學社直牌。該址原為黃筱煒居士物業(圖:網上圖片)。

1928年,黃筱煒居士在九龍浦崗村曾富花園創辦哆哆佛學社,並且出任副社長一職,社長是昔日中學同窗兼道友李亦梅。李亦梅居士出生新會縣,本身是著名商人,創立華人置業有限公司。他長袖善舞,曾擔任東華醫院主席、保良局總理、華商總會正主席、團防局總理、嗇色園協理、太平紳士等慈團職銜,社會地位顯赫非常。[7]李亦梅也有倡建屯門青山寺的香海名山牌坊。東華醫院幾位主席實為背後推動者,他是其中之一。[8]1933年,李亦梅因積極參與公益事務服務社會而獲英國政府頒授勳章一枚。[9]

浦崗村位於九龍,即現今的九龍鑽石山蒲崗村道及其他蒲字頭支路一帶,因日治期間日軍夷平近20條村落作為擴建啟德機場之用而消失。曾富花園位於現在的啟德花園位置,是由馬來西亞歸僑曾富在民初購地興建的一組的西式別墅建築,附設家塾。在日佔時期隨同蒲崗村一同拆毁。[10]

據黃佩佳《新界風土名勝大觀》記載哆哆佛學社的佈置:「進內,近門處,陳設如客廳,兩旁列椅桌,對門懸『常樂我淨』一偏,左壁有裱成之〈靈巖寺永作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及此次建築功德碑記〉,吳縣曹岳申書,蘇州唐伯謙刻石,凡一大幅。又有廣州楞嚴法室照片多幀,右壁懸〈南京三汊河新建法雲寺緣起碑記〉一幅,書者刻者與前碑同,並列簡照南上海南園佛殿及讓社同人禮懺時留影十餘幀。壁間祀門官,顏曰至寶堂,有『門從積德大,官自讀書高』一聯。再進則為大雄寶殿,對望有扁曰『五蘊皆空』。扁之下,奉韋馱,其前置古鼎一具,稍前之兩旁柱間有『法界清淨,佛國莊嚴』一聯。又分列麒麟四,其二較大者,且背負兩小者焉,正殿奉三寶佛,各有蓮花座,高可七八尺,金色璀璨,絢爛炫目,華麗莊嚴,兼而有之。

「新界各禪林中,惟觀音山紫竹林、杯渡山青山寺及大嶼山寶蓮寺所有者,足可與此比擬。佛像橫任衽題曰同園種智,左右有旙曰:『有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柱間分書佛語曰:『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殿前置七級浮屠一,高二尺,罩以玻璃,殿之左右,各為門曰禮門、曰義路。左祀西方三聖,兩旁懸迦諾化蹉尊者及賓度羅跋囉情闍尊。壁間闢窗三、四,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詎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哩伽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戌博迦尊者之書像,右供藥師如來,伴以半伽託尊者及羅怙羅尊者之畫像。壁間亦有賓頭盧尊者、慶友尊者、注茶半託迦尊者、阿士多尊者、代闍波斯尊者、因揭陀尊者、那加犀那尊者。左右兩殿,凡十八尊者,地極幽潔,求之尋常寺觀,不多見也。左殿樓上為靜室,右殿樓上為功德堂,奉該社同人祿位。聞禮佛之期,月必舉行兩次,約在朔望之日,以近星期日為標準云。

「樓之左角,設閱經室,稍具佛典,並備《安士全書》、《佛學淺說》等十餘種,以贈游者,用廣結善緣,意至佳也。社中信士,多為本港殷商或藝人,則辦理之善,固屬意中事。而於芸芸人海中,得此社以昌明佛說,無亦使熱中者得入清涼境界也耶。」[11]

黃筱煒居士位於半春園內(圖:李鈞杰)。
黃筱煒居士位於半春園內(圖:網上圖片)

當時,哆哆佛學社以持名念佛、弘揚淨土宗為宗旨,是一個相當活躍的居士組織。道場每逢周六聚眾念佛,星期日晚則舉行焰口佛事。社內設立閱經、靜修、蔬食、放生等四部。同時,它不定期邀請法師蒞臨講經說法,參加者絡繹不絕。1949年,哆哆佛學社在大埔墟崇德街1號設立贈醫施藥所,每天由中醫師主診,有關涉及醫療所需的費用均由該道場同人負擔。[12]

1950年底,黃、李二人目睹九龍城附近貧窮兒童失學者眾,有感於教育的重要而亟謀救濟之方,黃筱煒居士把自己位於九龍聯合道22、24號兩幢地層私邸,臨時闢作小型免費義學,學生一律免繳學費及雜費。物業和經費均由黃筱煒居士承擔,他為了紀念父親黃耀山,將學校取名耀山。李亦梅擔任該校校長,進行註冊開始招生,很快即告滿額。然而校址偏小,課室只得四間,僅能容納學生108名。故此,第一年先開一、二、三、四年級,每級一班,總共四班;過了二年(1953年),始繼續開設五至六年級。直至1954年畢業六年級已有兩期。[13]

驅使黃筱煒居士興辦義學的理由是非常個人的:他被三個把全部遺產捐作辦學的故事所觸動,鞏固其理念。其中一個是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檳城,他一位朋友將繼承父親十多萬元的可觀遺產,悉數捐建一間學校,收容失學子弟,而友人卻繼續打工養活自己。[14]

現今耀山學校內校務處懸掛黃耀山先生的介紹(圖:網上圖片)。
現今耀山學校內校務處懸掛黃耀山先生的介紹(圖:網上圖片)

哆哆佛學社為擴大救濟失學學童,遂向當局撥地建校。政府答允,並且撥出嘉林邊道公地一段約16,800尺的土地,讓佛學社興建新校舍。1953年,該社遷入大埔黃筱煒居士的別墅半春園內。同年,希士倫則師曾憲鴻氏幫助繪圖,協昌建築公司屈武圻先生樂助減低建築費用,經一年新舍落成。黃筱煒居士獨力承擔20萬元建築費和學校設施費用,並把學校移交哆哆佛學社辦理。新校舍有課室六間,每室可容45人,共270人;分上下午兩校,共可收容540人。另有校長室、教務室、音樂室、教員休息室各一間;露天及有蓋大小運動場各一處。熱心公益之社會人士亦先後捐贈鋼筆、電鐘、風扇、銅鐘、時鐘、大鐘、教具等用品。

1954年9 月14日,學校正式開課,上午校設第一、二年級各兩班; 三、四、五年級各一級;七班學生均已足額。除了六個課室外,暫以音樂室成為第七個課室。9月28日舉行新校舍開幕典禮,由署理教育司毛勤先生主持啟鑰禮,到場觀禮者冠蓋雲集,有高級教育官袁國煊、何艾齡博士、羅宗熊、學校醫官王鶴年及紳商學界名流李葆葵、馬敘朝、李頌青、劉子平、王學仁、陳靜濤、陳步煒、倪士欽、潘振明、鄧桂芬、顧超文、梁浩然、王兆騏、葉不秋、屈武圻、曾憲鴻、關祖蔭、張耀、張鍚、張成和校董、佛學社員、學生家長等數百人。

為了減輕黃氏每年負擔龐大的學校經費,令學校可持續地營運,上午校學費由佛社自理,政府不予津貼。每生每月收十二元,只交十個月份,即全年交120元。下午校由政府津貼辦理,學費每月收四元。下午校有十分之一的學生可獲免費獎勵學額;其確實清貧者,尚可請求酌量給予免費或半費讀書。校長龐承紹經驗豐富,歷任官立皇仁書院高級教員、視學官、紅磡公立校長等教職,上下午兩校各有教員約十人,均為政府認可之合格教員。[15]六十年代,耀山免費學校轉由五邑工商總會承辦,改名為耀山學校,至今天仍惠澤莘莘學子。[16]


[1]著者爬梳報紙資料關於黃筱煒生平事蹟而撰寫,1954年9月29日《華僑日報》提及黃筱煒到保險公司工作以及公司分派他到南洋工作。1956年5月30日《華僑日報》報導黃筱煒生西,並提及其出生、排行、籍貫以及繼承父業經營永利威酒行一事。

[2]1956年5月30日《華僑日報》

[3]〈黃德煒居士上印公法師書〉《哆哆婆沙詞菩薩應化事蹟》,網址:http://drrebornlai.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5363.html,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4]〈黃德煒居士上印公法師書〉《哆哆婆沙詞菩薩應化事蹟》,網址:http://drrebornlai.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5363.html,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5]1956年5月30日《華僑日報》報導黃筱煒生西提及早年赴普陀山皈依淨土宗大德印光法師。

[6]〈印公法師覆黃德煒居士書〉《文鈔三編》,網址:http://drrebornlai.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5363.html,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7] 1933年6月5日及1957年12月23日《華僑日報》。

[8] 劉智鵬:香港人香港史 李亦梅—東華三院合併的推動者,《AM730》,2016年12月16日,網址:https://archive.am730.com.hk/column-77129,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9] 1933年6月5日《華僑日報》。

[10]〈蒲崗〉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92%B2%E5%B4%97,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11] 黃佩佳:《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6年,頁187-189。黃佩佳作為本地旅行家,於1931年期間以江山故人為筆名,在《華僑日報》副刊連載本地風光,以新界各區歷史文物和風俗習慣為內容,亦留存不少新界的寺院所見所聞,資料極為珍貴。

[12] 俞如:譚榮光居士捨道入佛 三代熱心教育,《香港佛教》第717期,2020年2月,頁39。

[13] 1954年9月29日《華僑日報》縷述耀山義創辦經過以及黃筱煒捐巨款建新校舍。

[14] 1954年9月29日《華僑日報》報導記者訪問黃筱煒談他個人何以要建義學,說出三個遺產辦學的故事。

[15]1954年9月23日《華僑日報》和1954年9月29日《華僑日報》。鄧家宙:《二十世紀香港佛教之發展》頁39言創立義學年份是1948顯然是錯誤的。張雪松:《法雨靈岩--中國佛教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印光法師研究》臺灣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該書第3章《印光在國佛教近代轉型中的歷史地位和頁獻》,第240-253頁談及黃德煒(即黃筱煒)與其皈依師印光法師把哆哆佛學社的由原來的道教神祇黃大仙信仰轉化為佛教淨土宗,同時又將印光法師舍利移師到東林念佛堂的來龍去脈遂一勾陳。張氏梳理陳劍鍠、范純武、游子安等學術討論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看法,值得有興趣的學仁進一步探索。

[16]俞如:譚榮光居士捨道入佛 三代熱心教育,《香港佛教》第717期,2020年2月,頁39。耀山學校網址:https://www.iushan.edu.hk/CP/pG/40/112/61,瀏覽日期:2023年6月13日。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