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在賬簿中修行

在古今中外各大不同的宗教裡,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一直被視為通往終極真理、救贖與解脫的重要法門之一。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可以不同的方式實踐,打座也好,苦行也好,頌禱也好,這些實踐的目的都不外乎讓修行者能夠收攝心神,心明如鏡,好作出更仔細的自我觀照與反省。就算像佛教這樣一種特別強調「無我」的宗教,「自我」仍然是出家人與在家眾修行的一個重要基點。

但該如何進行深細的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呢?又或者換一方式問,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約言之,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其實是一個「自我客體化」(objectification of self)的過程,即透過不同的方法把自我仿如客體的觀照。然而,該如何進行這樣的一種觀照呢?或許,大家在中小學年代,都曾經在語文老師的指令下,定時書寫周記,甚至日記。固然,老師會要求大家忠實的記錄每日所遇所行所想,但他們總不忘告戒大家,日記所應記是一些具有意義與值得反思的事件,切勿把雞毛蒜皮的日常瑣事(例如什麼時候起床、擦牙、梳洗等)也寫進去。但曾幾何時,對於希臘化(Hellenistic)與羅馬帝國時期的一些修行人來說,日記的書寫不是這樣子的。跟我們的常識相反,這些修行人認為日記的功用,正正在於鉅細無遺地記録他們每日的所遇、所行與所想,而透過反覆閱讀這些有關自我的流水賬,他們除了更了解自我外,也讓自己得以自我完善化。

當然,把每日的所思所想詳細的記録下來,對於自我了解與自我反思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但人畢竟是一種意志薄弱、喜歡自己欺騙多於勇敢地面現實的動物,「所思所想」到底能夠反映到多少現實,實在是相當可疑的。但若果我們從雞毛蒜皮的日常瑣事入手呢?記得當年在中大唸碩士的時候,曾經帶過一門「批判思考與寫作」的課。由於導修的形式自由,我曾慎重的考慮過要求學生在修業的那十三周期間,每日鉅細無遺地把自己的開支記録下來。記録開支?我們每日的所遇所想不是比這個更有意義嗎?就算是「所行」,我們每日也有不少行為比我們的開支更有「反思」的意義。

當然,若果我們把一兩日的開支記録單獨地細看,大概不會看到個什麼頭緒出來。但若果我們把閱讀時段範圍拉長,通過反覆的比對,我們會發現這些開支項目,在某程度上反映了我們該段時間的「慾望流向」。通過細讀這些開支記録,我們會發現我們在這些日子原來把大部分餘錢都花在K房上,又或者,我們每天都會購買某一種奇怪的飲料。不要看輕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記録,那裡說不定會有存在的種種祕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