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機械人有「我」嗎?──從佛法的觀點看

(機械人和Prescott教授,網上圖片)

英國心理學家Tony Prescott教授正研發機械人,他試圖透過科枝,去釐清「自我」、「我是誰」、「甚麼是我」等問題,並且寄望對這些問題的了解,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有趣的是,在研發機械人時,他希望能借鑑於佛教「我」和「無我」等概念。

「我」的便利

許多學說主張「我」(the self)只是種幻覺(illusion)。不過,日常生活中,「我」的存在卻無法被否定,因為它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經由「我」的本質,我們才能記憶過去,計劃將來,或作出你我是不同個體的區分和辨識。

的確,生活中我們無法否定自我。假如我們過馬路闖紅燈時被警察攔住,我們不能夠跟他說,「我沒闖紅燈,剛才那個闖紅燈的人不是我,是個幻覺。」同樣,我們也不會跟老闆說,你不必給我薪金,因為現在的我跟月頭的我不是同一個人。

Prescott教授對「我」的看法

Prescott教授認為「我」並非指稱我們的身體,而是心理層面上的意義。然而,他如何借鑑於佛教的「我」和「無我」這兩個概念呢?

對此,他覺得我們不必將「我」看成是一種本質,應該視之為一種進程(processes)。也就是說,「我」沒有實體,而是一組存在於實體機器裏的虛擬機制,就好比在電腦運作的程式一般。我們不能否認程式的作用,然而程式本身並沒有不變及實質的存在。

他將這種觀念運用到機械人的研究中,其背後的理論模型大致上是:將哺乳動物的大腦結構與運作模式併入機械人的研發裏。人有「我」的感覺相當程度是依賴我們的大腦。倘若機械人擁有與人相同的大腦,它則勢必有「我」的感覺。Prescott教授稱這種「機械中的『我』」為「神經機械人」(neurorobotics)。

哲學家的質疑

然而問題是人類是否能夠創造一個像人的機械人呢?這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的熱門話題。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電腦(機械人)不具心靈的特質。因為電腦程式僅僅是語法形式(syntax),而語法形式不能導出語意(semantics)內容。由於語意內容是心靈的其中一種特質,既然語法形式導不出語意,則可推論到電腦機械人沒有心靈,所以要製造一個像人的機械人原則上當然不可能。

Prescott教授承認神經機械人會講話,但不表示它們懂得字詞的意義。這正是他們團隊需要克服的挑戰。

「我」可被複製嗎?

佛教從知識論的角度,否定有形而上的「我」(實體)存在。佛法的「無我論」──沒有能主宰、永恆不變的「我」──主要針對流行於古印度時的兩種極端思想:斷滅論和常見論。前者主張沒有輪迴、因果業報,所以人死就如燈滅。後者認為有永恆不變的實體存在,如自我或靈魂。

佛教雖然主張無我,但是為方便日常生活,它並不否定「假名施設的我」。問題是,這種意義下的「我」和Prescott教授「機械人中的『我』」是一個意思嗎?乍看來之下,它們像是一樣,但其實不是。

機械人的「我」雖有作用,但本身沒實體,像是電腦程式。佛教雖一樣主張「我」沒有實體,但是眾生有「我」的主觀心理卻是與生俱來的,它不是被設計者所設計的東西,更不會因為睡覺而停止「我」的執取。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宗教,佛教相信三世流轉的說法,「我」的執著更是貫穿三世。因此這個「我」和神經機械人的相差甚遠。

參考資料

Me, myself and iCub: Meet the robot with a self.”

謝菲爾德大學Prescott:把佛法和機器人融合

Searle, John (1984). ‘Can computers thinks?’ Minds, Brains and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28-41.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