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漫談忍辱道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長阿含經》卷二十一〈世紀經.戰鬥品〉說︰「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此乃為第一,於忍中最上。」

古德說︰「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閒?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

寒山問拾得說︰「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罵我、騙我時怎樣?」拾得回答說︰「只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等幾年看他怎樣!」

北宋法昌倚遇禪師言︰「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別譯雜阿含經》卷三(第四十五經):「滅除瞋恚安隱眠,滅除瞋恚無憂愁,去除瞋恚棘毒根,⋯⋯如是瞋恚壞美善,除滅上事聽所讚。」

《四十二章經》:「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法華經》卷七〈普門品〉云︰「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有人罵佛,佛不理他,佛對弟子說︰「如人送禮給你,你如果不收,他怎樣處置?」弟子答︰「他仍要收回。」佛說︰「此人罵我,我不理他,他祇好收回。」

近代圓因法師《茅蓬札記》:「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如唐朝張公藝九代同堂,壽一百歲,書百忍字,以進高宗皇帝,故有「張公百忍」一則成語。

北宋黃庭堅〈贈張叔和〉說︰「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佛教以不辯為解脫。

《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法集要頌經》卷三〈圓寂品〉:「忍辱第一道,佛說圓寂最。」

佛家之忍,不像世間人所說︰「忍耐恥辱,徐圖報復。」或「忍心害理,士可殺,不可辱。」又有所畏懼之人,敢怒不敢言之忍氣吞聲,久之憂鬱成病。

唐代永嘉大師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金剛經》說︰「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銷滅。」

宋代贊寧法師《宋高僧傳》卷二十〈唐代州五台山華嚴寺無著傳〉載:「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瞋吐妙香。心裏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

唐代本淨禪師說︰「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

佛寺門聯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五代後梁布袋和尚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徧十方,入時觀自在。」於梁貞元三年,端坐岳林寺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

相傳彌勒菩薩有〈老拙歌〉︰「老僧穿衲襖,淡飯腹中飽。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吐在面上,由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明末憨山大師說︰「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須知瞋恨對人害處甚大,醫學界報告︰若人大怒五分鐘,身內毒素聚集起來,可以毒殺十二隻初生老鼠。惡念生起,全身神經排出毒質,對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

佛教有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一、生忍。證我空理,有人讚和毀都可以忍。二、法忍。證法空理,對身之饑渴冷熱,心之憂悲苦惱都可以忍。三、無生法忍。證俱空理,不見三界生滅,自心空寂。

一般人不能忍,故有苦惱,因為未明其理,若人能明白忍的道理,就會修忍辱道,其苦則能消除,其理有三:

一、為可憐他無知要忍。假使我作錯了事,他人毀我罵我或批評我,我應當心甘情願的領受。如果我沒有作錯事,他人對我無理取鬧,我也應該可憐他無知。要知智者不和愚者爭,大事不如化小事。取鬧者乃我逆行菩薩,聰明人自應行忍辱道。

二、為修福培德要忍。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九〈四法品〉謂:「忍辱如地,增長眾生所種福德。」所謂修一分忍,即有一分福,有一分福,即有一分相;修十分忍,就有十分福,有十分福,即有十分相,因為相從心生。佛經中說︰「今生相貌端正莊嚴,是前生修忍辱中來。」其實有人毀我罵我,我並沒有吃虧,相反得到便宜。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觀惡言,是功德。」如果這樣想,還有甚麼事不能忍受?

三、為酬償宿債要忍。今生他人毀我罵我或批評我,我可能前生毀過他、罵過他和批評過他,現在是還債的時候,何必再和他爭論?如果我再罵他,怨仇何日了?再說,他為甚麼不罵別人,專來罵我?不是前生欠他債,必定是今生福德薄,藉此機會應該多修福培德。如果我有了福德,他恭敬讚歎我尚且來不及,那敢毀謗我?若他來毀罵我,正是增我福德,何必惱恨他呢?

若人明白以上三種原因,就能行忍辱道,苦惱就會減少了。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