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為香港好好念佛──舞台上的「五會新聲念佛」

七十年前,世局風雲色變。抗戰期間,湧泉寺監院觀本法師從內地來到香港,為佛寺籌措資金外,還成立了「念佛社」,提倡本以為失傳的念佛樂譜。

進念.二十面體與東蓮覺苑去年合辦五會念佛宗教音樂賞析系列活動,今年則繼續推廣此念佛法門。為配合9月演出,早前訪問了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及著名設計師又一山人,兩者分別述說「五會新聲念佛」的重要因緣,並介紹此種念佛法門,與大眾分享念佛的清淨莊嚴 。


觀本法師懇切心願

觀本法師在他的鉅著《香光閣隨筆》中言,五會念佛古無譜,當時他重新撰寫,也是對此法門一點聊勝於無的筆記。五會念佛原本從蓮宗四祖法照法師一路流傳過來,當時十分興盛,可惜隨著宗派的演變,慢慢為歷史所淡忘,連樂譜也失傳了。

法師於日本出版的大藏經中,尋獲後人流傳的簡譜,於是在基礎上創立五會新聲念佛,並帶領寶覺佛學班灌錄了一套唱碟。唱碟存世量不多,去年澄真老法師往生後,苑方在她的行李中找到十套,彌足珍貴。僧徹法師認為好的東西要和大眾分享,向進念提及此事後,雙方一拍即合,旋即意念一動,於是便有了9月的念佛演出。

「整個演出著重音聲,屆時先唱誦五會念佛,然後會解說此法門的因由。」僧徹法師強調每種念佛法門都是殊勝的,五會念佛較少人接觸,因此希望通過演出讓更多人了解。五會是依據《佛說觀無量壽經》經文的,念佛時周圍環境會很柔和,吹來的風、樹木生長的型態等都非常攝心,讓人生起莊嚴之感。

去年澄真老法師往生後,苑方在她的行李中找到十套唱碟,彌足珍貴
去年澄真老法師往生後,苑方在她的行李中找到十套唱碟,彌足珍貴

「為甚麼老法師要如此努力去復興五會念佛?因為他希望修淨土念佛的大眾能體驗經文的真意。老法師的心願是如此懇切!」僧徹法師點出自老法師重構唱譜後,東蓮覺苑歷代跟五會念佛的因緣便越發加深──無論是法師組織的寶覺念佛社,還是苑裏的日常早晚課,早在出家前,僧徹法師已開始接觸五會念佛,那時候印象不錯。來到苑後,對於東蓮曾協助成就老法師的宏願,更生起要盡力推廣的念頭。

在澄真法師的遺物中找到那十套唱碟前,志蓮淨苑已率先和東蓮分享他們的特藏,更找來專業團隊協助,讓僧徹法師他們聽到真正的五會念佛唱誦,得以學習。

在學習、重構的過程中,法師們也碰到一些頗氣餒的事情。其實觀本法師撰寫了一本《香光閣隨筆》,雖然當中記錄了樂譜,但跟唱碟實際上聽到的卻有差異。僧徹法師說:「說來奇妙,當我們發心做此事的時候,各方善緣如經典所說般,從地上湧出。有研究音樂的、有研究文獻的,大家慢慢走在一起,終於我們到了能重新灌錄此念佛唱誦的地步。」

法師認為香港的環境日益複雜,看到社會有很多抱怨、報怨心。藉著香江念佛,讓我們一起迴向,息止負面情緒。
法師認為香港的環境日益複雜,看到社會有很多抱怨、報怨心。藉著香江念佛,讓我們一起迴向,息止負面情緒。

香江念佛  息止抱怨

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何演出的名稱是「香光念佛」,而不是「五會念佛」?原來觀眾對五會念佛較為陌生,進念和法師擔心他們無法一下子便掌握,於是取材自觀本法師早年成立的香光念佛團(社)。「再者,我們這次演出是為香港而念。香港的環境日益複雜,看到社會有很多抱怨、報怨心。藉著念佛,讓我們一起迴向,息止香港社會的負面情緒。」

僧徹法師亦提到觀蓮制心的概念。八瓣蓮花,加上蓮蓬及蓮葉,總共十項(瓣),用來念佛時邊觀想邊記數。觀本法師當初繪製「八葉蓮萼圖」,即希望念佛者能全心全意觀想。僧徹法師舉例念六字二音,完整念完兩句(兩音)為之數完一瓣。如是者念二十句便是數完一朵;念七音佛的話便是七十句,如此類推。「演出時我們會跟觀眾互動,教他們數數的方法,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忽略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把工作、親人及社會等關係和當下結合。我們常說念佛求西方,但那畢竟是果報上的事情。因、行方面要與之緊扣才行,而這兩方面是我們想通過演出來強調的。」

累積善業  齊來念佛

這次有份參與設計的又一山人,雖然跟進念合作了很多次,但佛教系列還只是第一次。《華嚴經》的演出他每次都觀看,但只是以觀眾身份參與,直到導演胡恩威找他參與設計,他在忽然驚覺原來導演如此重視佛陀的教法。

山人參與唱片製作的同時,也趁此良機閱讀兩位老法師留下的筆記、手稿及其他參考資料,故此在宣傳海報上運用了古譜,呈現不一樣的視覺元素,務求引領觀者踏進音聲念佛的莊嚴殿堂。「其中我特意請導演加入的,是一句又一句眾人手書的『南無阿彌陀佛』──有的是非佛教徒,有的是進念的同事,有的甚至很認真在宣紙上抄寫。我很欣賞那種一起參與的精神,他們本身熟悉與否其實並不重要。」山人指現代人一般禪修、念佛號,多是群體活動,聲浪此起彼伏,散發出共同累積善業的氣氛,龐大而有力。縱使只是以平面圖案表達,他仍渴望能營造出齊心去做一件事的力量。

山人參與唱片製作的同時,也趁此良機閱讀兩位老法師留下的筆記、手稿及其他參考資料,故此在宣傳海報上運用了古譜,呈現不一樣的視覺元素,務求引領觀者踏進音聲念佛的莊嚴殿堂。
山人參與唱片製作的同時,也趁此良機閱讀兩位老法師留下的筆記、手稿及其他參考資料,故此在宣傳海報上運用了古譜,呈現不一樣的視覺元素,務求引領觀者踏進音聲念佛的莊嚴殿堂。

與進念合作的差不多十年間,山人坦言從未遇到過投放如此心力及創意在佛教題材上的藝術團體。「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能夠站在不同角度,讓港人參與宗教話題,從而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中呈現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有不少最初進場欣賞《華嚴經》的觀眾可能並無宗教信仰,但通過舞台表演,加深了他們對佛教的了解。他們出奇不意地採用藝術手法,讓更多層面的觀眾親近佛法,不正是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嗎?」

事實上有不少最初進場欣賞《華嚴經》的觀眾可能並無宗教信仰,但通過舞台表演,加深了他們對佛教的了解。
事實上有不少最初進場欣賞《華嚴經》的觀眾可能並無宗教信仰,但通過舞台表演,加深了他們對佛教的了解。

僧徹法師又補充,一提及阿彌陀佛,很多人會立即聯想到度亡及臨終;其實彌陀又稱無量光、無量壽,是智慧(光)和福德(壽)的代表。阿彌陀佛集福、慧於一身。我們念佛不只是為了待臨命終時得到接引。「彌陀希望你當下便能開始建立一個比較圓滿的淨土。如何達到呢? 通過人生淨行──例如孝養父母、皈依三寶、奉持十戒。這些都是在累積淨土資糧中至關重要的。雖然是基礎,但由此拾級而上便是大乘佛教強調的菩薩精神。我們念佛的終極目的自然是投生西方淨土。經中描述極樂世界奧妙殊勝,而事實上在生活中便可尋到。假設家中添置了家具,你自然會保養它。念佛就是要保持心態──要有平等心、恭敬心及誠懇心,好好愛護身邊一草一物,乃至有情眾生。只有這樣,才是念六字洪名的真義。」

心有所安住,自然一絲不亂。每人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捨離執著,我們才可切實感受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殊勝。念佛一點都不簡單!感恩法師的開示,到底「香光念佛」屆時會如何攝心?那要請各位好好拭目以待了!

「香光念佛」演出詳情:
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bulletin/details/59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