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當僧人之間出現紛爭時,僧團會如何裁斷和解決呢?這是解決爭議的「七滅諍法」⋯⋯

佛陀轉法輪後,五比丘皈依,可以說是形成了僧團的雛型。之後佛陀陸續制定戒律,以維持僧團的和樂清淨。當僧人間出現紛爭時,僧團會如何裁斷和解決呢?《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中阿含196經》)記載,僧團有「七滅諍法」──為解決僧侶間的紛爭而設的七種方法。本文依據見澧法師與昭慧法師的觀點,來簡介這七個方法。

開示「七滅諍法」的緣起

話說有一天,佛陀來到了舍彌村中。那時候,耆那教教主尼犍子在波和城離世不久,他的弟子便分裂為兩派。教徒間意見不合,對教義有不同的看法,互相攻擊,内訌不休。

當時,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彌,剛好也在城內結夏安居,看到了耆那教的種種爭鬥。安居圓滿後,周那前往阿難尊者處,把這些情況告訴他。

阿難聽後,不禁驚懼不安起來,想到日後佛陀不在時,如果僧團也出現這些鬥爭,那該怎麼辦?於是,他帶著周那去請示佛陀。

阿難說:「世尊!我擔心您入滅之後,弟子間也會生起像耆那教那樣的紛爭。」

七個解決紛爭的方法

佛陀開示,當僧團之中有了紛爭時,有七個解決的方法(「七滅諍法」):

一、面前止諍:又名現前毘尼滅諍法。集合涉入爭執的當事人,當面詢問並聽取其陳述,及商討合宜的解決方法。

二、憶止諍:當有人被舉發,但當事人又不記得曾有這樣的犯行時,則藉由其他人的回憶,以解決紛爭。

三、不痴止諍:如果當事人在精神異常的情況下犯戒,在其還得本心清醒後,讓他向大眾陳述其事。

四、自發露止諍:當有僧人犯事時,讓當事人親自承認。僧團再依戒律作適當處置,以解決爭端。

五、君止諍:如果舉發的事件已經很明確,但當事人仍不說實話,並且陳述前後矛盾時,應由多方舉示其罪狀。[1]

六、展轉止諍:當爭議長而不息,不易裁決時,就聚集有德的僧眾,以作公斷。

七、如棄糞掃止諍:   讓爭執的雙方開誠佈公討論,在覺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後,誠心發露懺悔(將自己所犯的過失揭露出來)。[2]

當僧眾之間意見不合,起了爭端時,要開誠佈公,彼此坦白說明,釋除疑慮和誤解。一旦爭執化除,便不可以再在背後議論是非。

根據戒本,僧團紛爭主要有四種:言諍、覓諍、犯諍、事諍。「言諍」是因談論法相、是非等而起的爭執;「覓諍」是探討「當事人有沒有犯事」而起的糾紛;「犯諍」是有關比丘犯罪之輕重的爭執,而「事諍」則是因應上述三種紛爭而起的爭端。因應個別的情況,需靈活運用以上不同的滅諍法,以處理不同的紛爭。

滅諍法的精神

佛教著重「如實觀」,契合真理地正確觀察、見解。然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要以無罣礙之心面對問題,並如實觀察事相,實在不容易。

昭慧法師說,這些滅諍之法,其實是學習接受勸諫、發露懺悔和調伏自心的方法。當中的「面前止諍」戒法,不但適用於僧團,也適用於日常的人際互動,讓我們培養「有意見當面溝通」,而不在背後說人是非的習慣。[3]

她認為,心性迂曲(不能「有如實說有,無如實說無」)是修道的障礙,讓人不容易生起追求真理的勇氣。「這種程序法(止諍法),促使學眾對人對事,有話說在當面,而不養成當面若無其事,背後是非不斷或牢騷滿腹的習氣,這對所論及的當事人不但是一種保障,而且也是長養修道人直心的好方法。」[4]

而對於犯事者來說,接受他人的勸諫、坦露過失、乃至向人懺悔,看似是「沒有面子」,其實是在調理其心,使心質直。[5] 誠心懺悔,不但有助身口意之清淨,也能促進人際之間的和樂。

見澧法師亦認為,這些滅諍法有助我們學習「輾轉相諫」的精神,培養對同道規過勸善的慈悲心與勇氣。「僧團的清淨,來自相互警策教諫,而人有我、愛、見,本非同調,諍事自是難免,滅諍法除了能息諍事,令僧團清淨安樂外;在處理過程中,也養蘊出自覺的慚愧、培育覺他的正氣。」[6]

學友之間出於護念之心,互點提點,可助彼此看到自己的盲點,從而改過向善。

因此,七滅諍法不但有助維持僧團和樂清淨,也有助長養個人質直、慈悲和勇敢的心性。

佛陀補充說,除了以「七滅諍」解決爭端外,還有六個方法(六和敬),可讓僧眾之間保持清淨和樂:「弟子間應遵守『身慈』、『口慈』、『意慈』、『飲食均分』、『戒律共守』、『見解相應』這六個原則。這樣,即使我入滅了,你們也可以和諧共處。」有關佛教的「六和敬」,詳見此文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與化解衝突系列之一:幾乎任何一種衝突,都可以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我們應該這樣做⋯⋯

非暴力溝通與化解衝突系列之二:如何去除評論,進行觀察,說清事實


[1] 佛光大辭典《七滅諍》。 取自https://bit.ly/3vczpEB

[2] 同上。

[3] 昭慧法師《「七滅諍法」的程序正義與配套措施》,頁107。取自https://bit.ly/3jApfIA

[4] 同上,頁127。

[5] 同上,頁123。

[6] 見澧法師《從〈四分律〉七滅諍法論僧團的滅諍機制及其意義》,頁65。取自https://bit.ly/37dM7eg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