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福慧與善惡(上)

圖:Pixabay
圖:Pixabay

人是《金剛經》中十二類眾生之一,其本質由眾緣和合而成,眾緣一旦分散,生命也告結束。《楞嚴經》卷二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由此可知,吾人之人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一切萬事萬物,不過虛妄而生,虛妄而滅而已,幻化不實,如空中華,水中月,本無所有,此旨唯有佛教徹底明瞭。

龍樹菩薩《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說︰「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由此說明,人之本性,無生無滅,湛然常住,真精圓明,不變不移。常人不知,認為吾人出胎之後,叫做「生」。生的狀貌,名為生相,不知有生以後,生之狀貌已遷,生相即無。如果認為未出胎前,名為生相,與常識不符。吾人應知,生的狀貌,於已生、未生二時,皆不可得也。凡事物有生有滅,其體尚無有生,何得說滅?所以論云︰「離已生未生。」是故說無生。第四句︰「生時即無生。」於表面看,似乎自相矛盾,前後不符,其實,於法性本體上言之,生無生相,滅無滅相,而又不礙生生滅滅之事,此即生時即無生。因為諸佛聖者,由修證得,清淨本然,性淨明體,徹見性體,無生無滅,無人無我,無因無果,無善無惡,永脫六道,得大自在。凡夫則否,從無始來,無明所縛,長時沉迷聲色物欲,於法性體上,祇見有生有滅,有壽有夭,有賢有愚,有貴有賤,妄想顛倒,一切俱備。

綜觀經論至理,聖凡分途,皆由其心善惡消長所致。因此人們若用善心,即上品人;若用惡心,即下品人。明代圓澄禪師云︰「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無相,相逐心生。」亦有其理。由此觀之,世間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尊卑貴賤,榮辱得失,其實不外本心善惡消長而已。善長則為吉,福壽貴榮得;惡長則是凶,禍夭賤辱失。是以明白佛法之士,不必問卜消禍,不必叩神邀福,只反觀自心善惡,心善一切皆吉,心惡一切皆凶。俗語所謂︰「福至心靈。」正是善念乃心之靈明發揮,如唐代本淨禪師云︰「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

中國儒釋道及其他各種宗教,莫不提倡要人行善,捨己為人。《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是千古不能移易的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誰能不信?因此到處懸著「為善最樂」四個大字,意在提醒世人,要想安居樂業,首要先正其心,心正則身修,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世人既言「為善最樂」,亦必有「為惡最苦」之原理存在,因為沒有「為惡最苦」,絕顯不出「為善最樂」的道理來,兩者必定互生互滅,相對而成。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兩者之理,雖然對衡,但很奇怪,到處皆是懸著「為善最樂」的這一面,從不曾見掛著「為惡最苦」的那一面,當然此理不難知曉,因為世人時時刻刻欣樂厭苦,非但視痛苦如冤家,就是苦之一字也不願提及。人人喜聽吉利之言,不願聞到逆耳之聲,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諸多痛苦。其實不然,就因世人不曾鑽研苦之根源,才受種種的痛苦,假使大家能夠瞭解苦的根源,用智慧刀將苦根斬斷,試問痛苦又從何處發生?因此我們也應該將「為善最樂」反面之「為惡最苦」的道理來時常警惕世人。假使世人畏苦果,即不應該種苦因,苦因不種,苦果不成。

(待續)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
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