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這才是發菩提心──明海法師與你「無門關夜話」(十一)

(續上期)

在漢傳佛教的修菩提心的資料中,還有一篇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這個也應該學習,要經常誦。實際上很多大乘經典就是講菩提心,在這裏我特別地跟大家推薦、讚歎《妙法蓮華經》。在《妙法蓮華經》裏,釋迦牟尼佛把諸法實相和盤托出。要與《妙法蓮華經》相應,要靠信解力。信解力分開講,第一個要有淨信心,要生起圓信。如果你能生起圓信,一定就能打開圓解;如果你能打開圓解,你的菩提心一定能建立起來。所以你也可以把《妙法蓮華經》看成是一部圓發菩提心的教授。有的人問:我要學習它,怎麼下手呢?有個最簡單的辦法:你先誦經,使勁地誦,誦幾百部以後再說。你再去看祖師們的講解,特別是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著作,最重要的是《妙法蓮華經玄義》。因為《玄義》的原文特別長,所以後來明朝的蕅益大師把它節要,有了《妙法蓮華經玄義節要》。《節要》文字並不多,可以看。智者大師還有解釋《妙法蓮華經》經文的文句,就是《妙法蓮華經文句》。另外還有《摩訶止觀》,一共三部。這三部裏面,我覺得最起碼前面兩部一定要看,有時間可以讀《摩訶止觀》。《摩訶止觀》的內容也很多,但是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梁肅的居士將《摩訶止觀》也做了一個節選。他的這個節選,在《卍新纂續藏經》「天台宗」這一部分。

這是講我們怎樣修發菩提心。修發菩提心最終要落實到受用上。「落實到受用上」的意思就是,通過發菩提心,我們做一切事的心態變了,出發點變了。有個根本的轉變就是一切事情都落實到利他、利所有眾生。利他不一定是要你馬上就去幫各種人,利他的意思是,你所做的一切根本動機就是利他。你睡覺也可以從利他的動機出發,這是個訓練。所以《淨行品》裏講:睡覺的時候「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睡覺起來的時候「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你睡覺、吃飯……一切都是為了成就菩提道而做,當然也包括了坐禪。

這裏有一個誤解,通常一聽說發菩提心,有的人就認為「我馬上去做一件幫助別人的事」,不一定。從菩提心的根本動機出發,你現在吃飯是在幫助別人,睡覺也是在幫助別人。不過不要誤解,聽我這樣一講,你不坐香,天天在屋裏睡覺,那就有問題了。你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坐香的時候坐香,該在叢林裏發心就發心,該當執事就當執事,該當清眾就當清眾,該閉關就閉關,該住山就去住山……這就是以菩提心為根本動機,都是利他。千萬不要以為到山裏去住一定就是自利,不一定。如果是以菩提心為根本,在深山裏裡與世隔絕,一輩子不見人,修苦行,也是在發菩提心;如果不是以利益眾生為根本動機,在紅塵中做很多相似的弘法善業,也未必是在修大乘法。是不是修大乘法,不取決於形相,取決於你是用甚麼心攝持你所做的事。發了菩提心,一切三業的造作都是成佛的因。

台灣有一個老和尚,叫廣欽老和尚,別人到山裏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就說:「我是以修行來弘法」。廣欽老和尚度化了很多人,他說他是「以修行來弘法」,我們也可以把老和尚的話引申一下,也可以理解,有一些修行人是以弘法來修行。他到外面是以弘法修大乘心,老和尚到山裏修行是以修行來弘法利生。不過在這個時代,純粹地以修行來弘法利生的人少了一些,以弘法利生來修行的人也不多,都不夠。

我前面講的都是一些理,這些理對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來說,一定會變成他心地上的受用。剛才我說他三業的造作都是成佛的因,這不是他想像的,也不是停留在概念思維上的,而是他的心地現前的受用,這才算發了菩提心。僅僅是在想像、觀念、思維、邏輯上,這不行,必須變成心地上的受用,心念的相續,在身心中形成力量。這個力量能幫你克服困難,對治煩惱,勇往直前,這就是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地方。

希望所有的同參道友,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要發菩提心,用菩提心來支持我們的禪修,這才是真正成佛的因。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