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辦一所生命的學校,撒播光明種子 —— 慧光法師談尼泊爾辦學工程進度

在尼泊爾菩薩沙彌學院,耕種務農是課堂之一。一班小沙彌到田裡拔蘿蔔做菜脯; 在小山坡學習開墾田地,挖水道灌溉,學習種高麗菜⋯⋯,在田間的課堂由學習感恩開始,先三問訊,憶念大地滋養萬物。

台中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七年來在尼泊爾創建菩薩沙彌學院,發願以佛法教育培育孩子,讓他們掌握可以改善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法師於三月初來港舉行三皈五戒,《佛門網》藉此機會訪問了法師,請他分享項目的進度和辦學經驗。

法師帶領小沙彌到田裡拔蘿蔔。

尼泊爾辦學緣起

慧光法師在1997年初次造訪尼泊爾,感覺當地的人民純樸,這個兩成人口活在貧窮線下的國度經濟不發達,孩子讀書機會不多,山區孩子的就學率只有三成。大眾一般對佛法缺乏認識,只有5%人信奉佛教,而且都是上年紀的人。為了將佛法帶回這個佛陀誕生之地,慧光法師決意在尼泊爾辦學,幫助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 䦒拓他們的修行與人生路。他認為唯有透過教育,才可以改變孩子的生命。

2014年起,慧光法師在加德滿都北部郊區購下三幅土地,也就是計劃創建菩薩沙彌學院的袈裟福田地。

教授生活技能

學校不只教導佛法,還請來台灣,日本、美國等地的導師分別教授中文、畫畫、電腦、雕刻和攝影等等,香港的曾文通是小沙彌的頌砵導師,也有尼泊爾老師教金剛舞、唐卡畫、金剛舞和銅雕等等。

學習中文和金剛舞

傳統的喜馬拉雅頌鉢,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山區常被應用於日常保健。曾文通老師在袈裟福田地上,傳授小沙彌在大自然中各種鉢療的方法。

慧光法師說:「尼泊爾不缺學校,但一般學校強調學科知識,學生下課回家這種形式的教育,不能照顧孩子的生活和人格發展。孩子來到沙彌學院學習,必須出家,我們教導佛學精神,幫助學僧學習生活的正見。他們到20歲時可決定自己要出家還是還俗,他們掌握了謀生技能,可以找工作或自己經營小生意,若他們想繼續出家,也有了一定的佛學基礎。」

法師猶如學校的校長,也親自授課。除了傳授佛法,法師一手包辦各種事情,如研發「火箭爐」、教小沙彌看網上教學學習製作各種菜式和糕點,教授耕種⋯⋯。最近法師又請台灣的種植專家到尼泊爾教授種植高山高麗菜的方法,好讓小沙彌日後回鄉可以將技術傳授給家人和鄉親,高麗菜比馬鈴薯、玉米、包心菜等作物的經濟價值較高,可助增加收入。」

大學時期唸過醫科預備班和生物化學的法師,怎麼成為「通天曉」?他說「只要有慈悲心,智慧就出來,菩薩行者都是每天不斷學習的。」

尼泊爾多坡山,人們往往砍伐樹木作柴火和開闢梯田,造成泥土鬆脫,雨季容易發生滑坡。保護土地的環保教育,也是他發願要做的事情。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教育,好比耕作。法師十年前裁種的種子,長出了幼苖

孩子在沙彌學院學習後經歷的成長和轉變,教家長和鄉親另眼再看,也心存安慰。

延續比丘尼傳統 讓女孩有平等機會

學僧大部分來自貧窮山區,都是家長口耳相傳而認識沙彌學院。法師透過面試,確定家長同意讓孩子出家,而孩子適應在校三個月的學習生活,才正式為孩子剃度。

建校工程未開始,學僧們已跟隨慧光法師學習。在尼泊爾建校,並非慧光法師的原意,他娓娓道來:「原本是打算在小沙彌有相當的中文基礎後,就帶他們到台灣菩薩寺。到後來辦理前赴台灣的簽證手續時才得知,台灣的入境政策不容未滿18歲的人士到台灣入宗教研修,那時候十位小沙彌才10歲左右,要等他們到18歲,還有很長時間。唯有改變計劃—–在尼泊爾辦學。」

法師心目中的沙彌學院規模是為200名學僧提供名額,男生和女性各佔一半。

他解釋:「尼泊爾的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比丘尼傳統已近乎中斷,加上社會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令婦女受限於照顧家庭的角色,很少女性出家。」

根據法師的建校藍圖,在袈裟福田地上將設有沙彌尼學院,為女眾受教育的機會,幫助女眾改善生活及生命的提升。建築團隊將在小山坡建造一幢兩層高的快建樓房,可望兩年後為40位女眾學僧提供住宿和學習的地方。

校園將開放予公眾

慧光法師又說菩薩沙彌學院又與尼泊爾國立的藍毗尼佛教大學(Lumbini Buddhist university)達成合作協議,在沙彌學院辦附屬大學,供學院的學僧以至外來的學生修讀研究佛學的大學文憑課程。

他推動佛法教育與藝術結合,學院將設有博物館和展覽館,也會跟尼泊爾和海外有成就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合作,舉辦藝術文化交流活動、講座。法師也計劃開放地方,讓人到來作短期閉關靜修,乃至有病痛的療養。

法師欣然說「學院所在的地方,在山下,礦源豐富,有很好的能量場,在這裡修行,可得天地的加持。」

校園內第一棟建成的建築

用建築設計解說佛法

建校工程於2016年開展,工程人員在新冠疫情期間完成,趁封城的時間,把租來的舊房子由原來住十人擴建至可容納30人。目前學僧有48人,已經超額,所以環境比較擠迫。第一期的首棟樓已完成,面積一萬七千平方呎。第二棟樓高九層的教學樓即將動工,落成後設有六個教室、圖書館、宿舍、電腦室、老師工作室和飯堂等。

沙彌學院採用現代建築設計,體現佛教與生活結合的理念

建築團隊由來自台灣、美國和尼泊爾的工程師及建築師共同設計,由尼泊爾的工程師及建築工人施工。

尼泊爾的資源並不豐富,工程盡量在地取材,特別是石材和水泥,內部亦用上尼泊爾傳統木雕。

學院的寺院大殿的設計概念是一顆種子,是球狀建築,由於殿內環境幽暗,配合光線設計,置身其中抬頭可以在圓頂天花看到浩瀚的星際宇宙,而佛就在一旁照耀天地。大殿四邊有銅製的金剛牆,將《金剛經》的經文鏤刻在銅版上,寺向南,當陽光照穿透,字便投影在四邊旳牆上,象徵佛法撒播種子。

菩薩沙彌學院的建築設計團隊實地勘察。

佛寺 就是現代簡樸建築

有到過台中大里區菩薩寺的清水模建築,看到簡約,質樸而又展現現代美學,都會體會到法師所提倡以藝術作媒介解說佛法的意念。尼泊爾旳沙彌學院也採用了類近的建築設計概念。

大家印象中的傳統佛寺,都是歇式瓦頂、精工雕琢的亭台樓閣、浮雕、乃至金碧輝煌的殿堂。慧光法師說,那些都不是佛教的東西。他說佛教傳入中國時,帝皇和貴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送給出家人,才出現了宮殿式的廟宇。他說「今時今日,沒有人住在宮殿,我們也沒有必要宮殿式的寺院。」

救災扶貧

在過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法師帶同小沙彌前赴偏遠山區村莊,送遞物資及為祈福,他們也會探訪小沙彌的家鄉,讓他們的家人接觸佛法,知識佛教的好處。

尼泊爾西北部賈加闊特(Jajarkot)去年發生多次地震,慧光法師帶領着菩薩寺的志和小沙彌到偏遠山區派送衣物、棉被和糧食等物資和祈福。未來的日子會籌款支援受災地區重建學校和醫療中心。

菩薩寺與尼泊爾一隊志願醫護人員隊伍合作,為災區的產婦提供藥物、護理用品和超聲波手掃描儀器。最近又引入了兩輛救護車,以運送有緊急需要的居民到醫院求醫。

菩薩寺志工曾經在偏遠山區遇到一位被嚴重燒傷的孩子,因家貧沒有得到適切的治理,醫療隊於是把他送到醫院,孩子經半年已康復過來回到山村。

這些救濟工作都需要籌募。至於沙彌學院辦學基金,慧光法師也直言資金還未到位,只好隨緣,團隊會盡力而為,也願善信扶持。

延伸閱讀:
困難、煩惱、犯錯,是生命中成長的養份 —— 慧光法師勉勵年輕人磨練心智,活出快樂

光明種子 : 賣尼泊爾雪山咖啡 為辦學基金募款
平常不喝咖啡的慧光法師,為了籌募呢泊爾菩薩沙彌學院建校教育基金的經費,想到用咖啡籌款。他曾三次帶小沙彌長途跋涉,造訪喜馬拉雅山海拔1450公尺的咖啡莊園,採購由小農種植的咖啡豆,都是天然有機的出品。法師為這種咖啡豆取名「Siddhi Coffee」,是梵文中「如意吉祥」的意思。咖啡莊園的主人對慧光法師說,住在該處山區的大多是達曼人,過去信仰佛教,因為貧困,賣小孩的風氣盛行元。法師又讓對咖啡感興趣的小沙彌學習沖調咖啡,期望一粒咖啡豆,成為一顆光明的種子。

慧光法師簡介:
台中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父親是非洲裔美國人,為越戰時期駐防臺灣新竹空軍基地的美國士兵,母親是台灣人。他11歲隨父母到美國,由於不適應美國的生活,他在十個月後返回台灣,要求外婆跟他一起去美國照顧他。豈料把有心臓病的外婆嚇壞了,害她病了,他感到很悔疚, 很想做些事情補償。他記起小時候外婆帶他到寺院參加法會,他於是開始收集佛教的資訊,祈福把功德回向外婆,他又發願吃素,幫外婆恢復健康。

回到美國後,他在高中時期在洛杉磯的佛光山學佛,又成為志願工作者,幫忙繙譯課堂講義和大師的著作。他在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二年級那年決定出家,由星雲大師剃度。他原來的志願是當醫生,在大學修讀醫學院預備班時,一位台灣的師兄跟他說:「讀醫很好,可以幫人。但如果你出家更好。醫生一次只可幫一個人,你看星雲大師,一次講學可以幫助很多人。而且醫生治標不治本。」

大學畢業後,他返回台灣落腳於台中大里,買地籌建菩薩寺,2004年底落成啟用。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